“并非结局”的结局 路遥为什么要在《人生》“第二十三章”标题下特别注明——“(并非结局)”①? 虽然高加林幻想破灭,巧珍也嫁为人妇,但等待他的并不是千夫所指的唾骂,巧珍挡住家人对高加林的羞辱,甚至央求高明楼为高加林安排工作,德顺爷对土地和劳动的深情赞颂更给他上了一课。尽管有批评从中读出路遥接续“十七年文学”处理城乡关系的“扎根”意识,也有批评不满他面对“现代/传统”二元冲突时保守的“恋土情结”,但按照情节发展来看,如果一切顺利,高加林很可能会再次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因此,当高加林浪子回头、紧紧握住黄土喊出“我的亲人”时,他的人生其实又转回到小说起点,他终究不是一名普通的庄稼汉,仿佛注定了要走出去。 在这样的结尾设计中,路遥的内心纠葛昭然若揭。假如高加林和巧珍在一起,他就真的能安心劳动过上幸福的农村生活吗?假如高加林不是通过“走后门”,而是堂堂正正地进城,巧珍“痴心错付薄情郎”的悲剧就可以避免了吗?在80年代的文学叙述中,不也有《远方的树》那样知青返城抛下儿女情长的感伤追忆,有《塔埔》那样农村青年艰难拥挤在高考窄路上各奔东西的别离故事么?就算高加林如愿成为公家人,跟黄亚萍一起过上城市生活,他就能活得幸福吗?他会不会也像《一地鸡毛》里的小林那样遭遇城市出身老婆对乡下人的歧视?会不会也反身成为金字塔尖玩转权术的成功者? 如果没有“并非结局”的第二十三章《人生》真正的结尾就是高加林与黄亚萍分手后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一个人关住门在光床板上躺下来……”他在想些什么?进不去的城,回不了的村,他就这样被滞留在理想与现实交际的灰暗地带,——“怎么办?”——这或许才是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特殊精神困境之所以能引发社会普遍共鸣的焦点。但在《人生》中,路遥却避开这个难题,笔锋一转在最后一章讨论“人为什么活着”。 路遥为什么要这样写?应当怎样理解《人生》结尾的意义?它是如何与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感觉建立联系的?受困于80年代以来“纯文学”观念,路遥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暧昧关系,粗糙的语言,都使他的作品难以在文学史中获得一个恰当位置,即使高扬起一个“殉道者”路遥,道德层面的经典化也搁置了对路遥小说审美形式的关照。而上述关于并非结局的种种猜想,恰恰提醒我们去注意路遥小说中的形式问题。 一、进城记:路遥的人生现实 如果不是一些书信披露,《人生》的读者恐怕很难想象,当路遥一笔把高加林打回原籍时,小说之外的他正拼了命地帮弟弟们进城。 《人生》1982年3月发表于《收获》,一举为路遥奠定文坛盛名,通传路遥在1981年夏天仅用20天时间就写出了13万字的初稿,人们惊叹于写作之快,却忽略了事实上的写作之难。路遥回忆说,“我写《人生》反复折腾了三年——这作品是1981年写成的,但我1979年就动笔了。我非常紧张地进入了创作过程,但写成后,我把它撕了,因为,我很不满意,尽管当时也可能发表。我甚至把它从我的记忆中抹掉,再也不愿想它,1980年我试着又写了一次,但觉得还不行。”②那么,在1979年到1981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最终促成了《人生》的完稿? 1979年12月4日致海波信中,路遥提到给弟弟王天云找工作的事: “今有两事要告诉你。第一件:我那个不成器的弟弟四锤,经过一番相当艰苦的努力,终于在县农机局施工队上班了(新成立的,当然是交钱挣工分,现在永坪公社),他开推土机。据说县农机局局长是冯致胜,请你通过艳阳给她爸做点工作,请多关照他,不要半途打发了。(可对艳阳说,再让艳阳对她爸说:我认为他爸是个出色的政治家;我本人很佩服他;或者我对他希望他具有政治家风度,不必为过去的派性而影响——这点不一定明说。我出去一直说冯致胜的好话。)……这一切太庸俗了,可为了生存,现实社会往往把人逼得在某些事上无耻起来。这是社会的悲剧,你自己也许体会更深。”③ 为了把弟弟农转非,路遥费尽周折,甚至通过朋友去奉承地方官员。1980年元月17日致海波的信中,路遥再次强调要海波认真对待“愚弟之事”。1981年5月16日路遥又去信问及四锤的工作,并提及最近完成的小说《1961年:在困苦中》(即《在困难的日子里》)即将发表,打算从7月开始休假创作(《人生》的最后一稿就是在这个夏天完成的)。 除了四锤,这段时间最让路遥揪心的,还有三弟王天乐的工作。据梁向阳新近考证并首度公开的资料显示,在1979年11月到1980年5月的半年间,路遥高密度地给好友、诗人曹谷溪写了六封书信,其中都涉及给王天乐找工作的事。“当时的情况下,普遍意义上的招工只面向拥有城镇户口的青年,而城镇青年不屑的煤炭工人才有可能轮到农村青年。”④王天乐的户口在清涧县农村,只有把户口落到延安,才能参加当地的招工。在1980年2月1日的信中,路遥提及时任延安县县委书记的张史洁。“文革”中路遥所领导的红卫兵组织曾保护过被批斗的张史杰,所以路遥希望依靠这位当朝权贵能为弟弟争取到一个招工指标,并请谷溪从中斡旋。从信中可以看到,路遥很担心他与张史杰的历史渊源容易节外生枝,但又不得不为弟弟走这一着险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