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劳动分工呈现出日益复杂精细的特点,为了适应特定职业领域的需求,我国设立了专业学位以培养能够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自1991年设置首个专业学位起,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已经历20多年的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57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79个[1],累计授予硕士专业学位120余万人、博士专业学位1.8万人①。2013年我国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招生比例接近1∶1,在校生比例约为2∶1。目前,我国硕士专业学位种类已增加至40种,专业博士学位5种,至此,我国已经形成了种类齐全、覆盖面广泛、具有一定规模与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与传统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相比,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无论在实践领域还是理论研究领域都存在诸多问题。 从人才培养实践领域看,目前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培养模式缺乏特色,存在“同化、矮化、弱化”的弊端[2]。尽管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培养模式方面也提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3]但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我国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很大程度上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也就是主要沿袭传统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而导致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没有明显区分、社会用人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认可度不高等问题。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学界对专业学位的理论认识与探索还不够深入。主要问题是失之过“粗”或过“细”。过粗是指我们很多研究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即将所有类型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一概而论,忽略了专业学位内部的差异性和不同种类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个性,简单地把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学位人才培养进行比较,得出了一些缺乏实际指导意义、过于宏观的结论;过细是指一些研究仅仅着眼于某一类型甚至单一院校某一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经验的个案研究,进而得出某些关于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总结性结论,以偏概全。 以上问题的出现,客观上是因为我国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领域的历史还较短,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主观上是因为我们没有就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进行必要的分类研究,缺乏对某些类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特征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与梳理科学研究和学科领域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分类理论与实践,从类型学的角度集中探讨专业学位类属问题,揭示不同类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以分类指导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合理依据。 二、分类研究的理论及其启示 对于学科分类等进行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如早在20世纪60年代托马斯·库恩[4]就基于其范式理论提出了学科差异的分析观点,柯林斯[5]提出了学科组织的分类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于理解学科的本质特征和制定学科战略规划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本文无意一一陈述这些分类理论,仅就与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类型划分最密切的两种分类法进行介绍。 1.比格兰及托尼·比彻的学科分类方法。 安东尼·比格兰[6]早期专注于学科领域的划分,他邀请了来自伊利诺伊大学36个不同学科领域的168位教员参与分类研究,调查他们对学科相似性的判断,要求他们按自己的认知独立地对这36个学科进行分类并表明分类依据。类似的过程同样在西部一所小型文科学院进行,来自30个领域的54名教员重复了上述研究,比格兰将两处分类结果进行比对,最终得出学科分类的三个维度分别为:硬/软,纯/应用,生命/无生命[7](见表1)。
比格兰认为这三个维度可以用来描述大部分学术机构的学科特征。其中硬/软维度揭示了学科的范式发展程度,除库恩论述过的物理学、生物学以外,比格兰的研究将工程、农业等学科领域也纳入硬学科范围,而人文学科、教育学等处于这一维度的另一极端,被视为软学科的典型;纯/应用维度表示不同学科对解决实际问题亦即学科应用性的关心程度,教育、工程、农业等领域具有强烈的应用特征,而哲学等人文学科则相对不太关心应用问题;参与实验的教员们还将研究对象是否是生物体作为区分学科差异的特征,因此对生命系统的关注程度成为学科分类的又一维度。此后大量基于学科的实证研究都建立在比格兰分类方法之上,该分类策略的有效性得到了广泛验证,因此成为最被认可的学科分类模型之一。 基于比格兰等人的研究,托尼·比彻[8]保留了“硬/软”、“纯/应用”两个维度,将学科分为四个类别:纯硬科学、纯软科学、应用硬科学和应用软科学(见表2),探讨了学科文化和学科认识论特点。
托尼·比彻的学科分类法从本质上说与比格兰的分类方法是同一个分类法,都是从范式的发展程度和对应用的关注程度出发对学科进行的划分,深刻地反映了学科的根本特征,这种分类方法不仅成为最被广泛认同的学科分类模型之一,同时也为我们从与其母学科联系的视角对专业学位项目进行类型研究提供了学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