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1;G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15)02-0008-06 一、文化工业的价值危机 按照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出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不对文化产生影响。 我们知道,在20世纪30年代,当代世界出现了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被理解为生产过剩的危机。这个危机是工业化大生产所导致的危机。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机器的运用、自动生产线的发展导致了生产能力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为了对付这个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干预市场。其干预市场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扩大需求。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人们在生活中确实需要某种东西,那么满足这种需求所生产出来的东西就切实具有使用价值。反之,如果个人的需求或者社会的需求是被刺激起来的需求,那么人们就无法判断这种需求是真正的需求还是虚假的需求。如果人们对于自己的需求无法判断,那么人们也无法对于这些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的使用价值作出判断。或者说,人们不知道,这些被生产出来的东西是否真正具有使用价值。于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机械化的复制和大生产导致了生产过程本身的价值危机:生产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维持生产过程的持续发展还是真正要满足人的需要?当生产不是为了满足人的真正需要而是为了维持生产过程,或者用鲍德里亚的话来说是“为了生产而生产”[1]34,那么这种生产就失去了目的。我们认为,这是生产过程的价值危机。 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过程的价值危机也会转移到文化生产中,也会导致文化生产的价值危机。我们知道,当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已经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时候,社会就会刺激人们新的需要。比如,人们不再满足于购买具有实用意义的包。而要购买具有“文化品位”的包,于是,物质的生产就具有了某种“文化”的意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了两个基本点:第一,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弱化乃至消失,其审美价值和交换价值受到重视;第二,商品和文化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从审美角度来说,一种东西的审美意义在于它的“无目的的目的性”。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弱化和消失的时候,那么它的目的(使用价值)淡化了,越来越具有无目的的特性,而其给人提供审美享受的目的凸显了出来。文化产品一般来说,是根本没有任何实际的使用价值的(比如,一首歌曲),而日常生活用品却在一定程度上与使用价值相关。但是,在当代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差别越来越难于区分。如果一件“皮包”对于消费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它的审美价值和交换价值,那么它与一首更具有交换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歌曲”在价值序列中的差别究竟有多大呢?皮包的生产者和歌曲的生产者在生产目的上几乎是一致的,即它们的市场价值和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生产和商品生产的传统界线正在消失。这就是一种后现代现象:生活和艺术的距离的消失。购买名牌皮包的人是在生活还是在表演呢?这两者之间,我们已经越来越无法区分了。 当生产和艺术、生活和表演无法区分的时候,物质的生产方式与艺术品的生产方式也越来越一致起来。我们知道,工业化时代的物质生产方式是机械化的批量生产。当批量生产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当批量生产的产品超出人们的基本消费需求的时候,产品的使用价值趋于消失。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文化生产也进入了批量生产的时代。阿多诺把文化的批量生产理解为“文化工业”。这种文化工业最典型的就是电影、电视、报纸的出现。这与传统的说书、歌剧等有着原则性的差别。前者是机械复制而后者是个别生产,前者是机械工业化时代的文化而后者是手工作坊时代的文化。当手工作坊中的文化生产转变成为“文化工业”中的文化的时候,比如,当相声、说书等通过电视和广播来进行大规模传播的时候,文化产品普及了,所有人都能同时享受这种文化产品。这就如同批量生产的时候,汽车成为所有人的日常消费品一样。然而,正如批量生产会出现产能过剩一样,当文化工业把各种文化产品批量生产出来的时候,文化工业也会出现“产能过剩”。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当工业产品大规模复制和批量生产的时候,工业产品的使用价值会弱化、乃至消失。同样,当文化产品进行大规模和批量生产的时候,文化产品就会出现意义的淡化或消失。对于文化产品来说,最重要的是它的意义。当人们生产文化产品的时候,人们就是要传播意义。它用其中的意义来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等等。但是,文化产品的大规模的批量生产就会像工业产品那样失去意义(文化符号的意义相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准确地说,这种状况应该叫有无意义无法分辨。这里,笔者学习了鲍德里亚[1]1。为方便读者理解,姑且这样表述)。 在这里,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说明机械复制时代文化产品意义的淡化和消失。我们知道,文化产品都是以符号形式出现的,是一种符号生产。符号的意义是在差异化的符号结构中出现的。比如,烽火台上的烟火是具有意义的,这是因为这种烟火作为符号而与其他符号不同,在这种差异符号中,人们认识到这种符号的意义。如果人们只是为了把烟火作为烟火再生产出来(如同工业化生产中“为生产而生产”),那么烟火就失去了传达军情的意义。这就是烟火的批量生产。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时,他就是在进行符号的批量生产。比如,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用了许多不同的字词,这些字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组合,它们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整篇文章仅仅是一个字的重复,比如“我”,那么这篇文章就不传达任何意义了。从实践上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人们唱流行歌曲。许多人模仿各种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就是同样歌曲的重复。这就是同样歌曲的大批量的重复生产。这种大批量、重复生产的歌曲就失去了传播意义的功能。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难道流行歌曲不传达意义吗?在这里,我们暂且通过类比来说明这种批量生产是无意义的生产。从前面对于工业品生产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在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工业品超出了人们需求的时候,这种工业品就失去了使用价值。或者说,它们有无使用价值就超出了人们判断的范围。比如,人们购买的名牌皮包,它有没有使用价值呢?我们既不能说有使用价值,也不能说没有使用价值。鲍德里亚把这种情况称为“仿真”。这些东西看上去有使用价值,但我们也不能说它们具有“真正”的使用价值。它们究竟有无使用价值,我们已经无法判断了。那么重复歌唱的流行歌曲有没有意义呢?我们已经无法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