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15)03-0062-15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国际学术界关于中国与中亚创新合作模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热潮的兴起传达了一个信息,中亚研究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回溯学术历史,对“中亚”的指称和认知经历了发轫、沿变和发展的特殊历程。 晚近以来人们称之为“中亚”的地方,是世界伟大文明的古老发祥地之一,且迄今为止仍然是文明交往的重要通道和经贸合作的枢纽区域。当19世纪欧洲人向东方远行到达亚洲腹地进行地理考察之时,称这个遥远的秘境为“中央亚细亚”,简称“中亚”。至此之后,国际学术界关于“中亚”基本概念和内涵的讨论经久不息,众说纷纭。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人们对“中亚”有不同的界定和认识,概而论之,不外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往在俄语中以“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汉译:中央亚细亚)表述广义之中亚范围;英语“Central Asia”(中央亚细亚)与俄语“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相对应。由于中央亚细亚是一个具有内陆亚洲地理特点的自然区域,故此也称“内陆亚洲”(Внутренняя Азия),西文中有“Inner Asia”(内亚),“Innermost Asia”(亚洲腹地)等表述形式,包括“今位于阿富汗、中国西部、印度北部、东北伊朗、蒙古、巴基斯坦以及前苏联中亚共和国境内的各个地区”①。狭义“中亚”在俄文中以“Средняя Азия”指称,西文中以“Middle Asia”相对应,系指中央亚细亚西部的历史地理区域(историко-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регион на западе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即前苏联的五个中亚加盟共和国,今位于独联体的中亚五国(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所在地区。广义之说,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定义最具权威性。1976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东非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了第十九届会议,成立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即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提出出版“中亚文明史”计划,而首要的问题就是界定中亚地区的地理范围。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中亚地区涵盖阿富汗、伊朗东北部、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地区、巴控和印控克什米尔、中国西部地区、蒙古和前苏联的中亚地区,即“中央亚细亚七国”之说。狭义之见,以前苏联的界定最具代表性。“中亚(Средняя Азия),苏联亚洲地区的一部分,西起里海,东到中国与苏联边界,北至咸海—额尔齐斯分水线,南达苏联同伊朗和阿富汗的边界。”“在行政管理方面,‘中亚’之范围略窄——中亚共和国的概念仅包括乌兹别克、土库曼、吉尔吉斯和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其实,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中亚也包括哈萨克斯坦的中部和南部。它们是中亚共和国地域的直接延续。”②显然,前苏联对中亚(Средняя Азия)的定义分为历史地理和行政管理两个层面给予认知和定位。历史地理视阈是指历史上曾经为俄罗斯所征服和统治的位于亚洲中部的操突厥语和操波斯语的非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即其境内亚洲部分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中部与南部之地缘板块。中亚涵盖四个半共和国的说法即因此而来。行政管理范围则仅包括乌兹别克、土库曼、吉尔吉斯、塔吉克四个加盟共和国。综上所述,在前苏联时期形成了最为普遍的“中亚和哈萨克斯坦”(Средняя Азия и Казахстан)之说。 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独立。1993年中亚五国领导人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召开会议,宣布中亚地区应当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并决定弃原来广泛使用的“Средняя Азия”这一专门术语,而以“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一词取而代之,以示“新中亚”的诞生。从此,“中亚五国”的概念在国际社会得以普遍接受和使用。 检阅关于“中亚”概念之研讨,无论广义还是狭义,其实均为亚洲中心地带之简称,只是在不同情况下地理范围具有一定的变化。关于“中亚”定义之讨论,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研究需要从比较、多元和综合的角度来进行,从中亚基本概念的界定和人们对中亚的认知入手,需要弄明白中亚的地理环境、文明交往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中亚在人类文明发展史和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作用及影响,以把握解析其内在限度和认知特征,进而做到分析诠释心中有数,得出比较冷静、清醒、客观的看法。学界对“中亚”之理解与认知,是因为历史的变迁,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环境的深刻变化,伴随着文明交往视阈下人们对内陆亚洲的了解和知识的积累,而不断深化。中、俄、德、英、法、美、日等国学者纷纷从历史、地理、文化、政治和经济视域对中亚的内涵和外延给予界定。基于各种认识,关于中亚的定义总括起来看,主要集中于历史地理、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视阈。 一、历史地理之视角:“中亚”范畴按自然地理条件,而不是政治疆域划定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中亚”的基本含义来自地理学家对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的综合考察。人们对“中亚”的初识,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文献关于“西域”的记载。“西域”即地理方位词,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孔道。古代西域狭义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涵盖亚洲中、西部地区等。《北史·西域传》载:西域“自葱岭以东,流沙以西为一域;葱岭以西、海曲以东为一域;者舌以南、月氏以北为一域;两海之间,水泽以南为一域”③。《汉书·西域传》翔实记载了这一“东西六千馀里,南北千馀里”之广袤地区“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馀”④,草原行国和绿洲城郭的地理方位。可见,自汉、唐以降,中央政府行政机构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所属之“西域”范围⑤。近期,中亚学者也撰著阐述,“在古代中国,中亚的中、东部地区与今中国新疆地区一样都被称为西域”⑥。这里所指是狭义“西域”的地理概念。诚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西域”之地理范围指向不一,有时不仅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而且远及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但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西域”多指中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也特指汉、唐等历史时期中央政府安排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盖因这一区域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地处丝绸之路要津,发挥着东、西方贸易文明交流的枢纽作用,故此引动世界高度关注;也由于古代“西域”与近代“中亚”地理概念所示范围多有重合,继而关于古代“西域”知识的积累,大大丰富了人们对近代“中亚”面貌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