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15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认为,从系统性和典型性两个指标来看,旧形而上学(指康德之前的形而上学)、康德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所阐释的世界理论可以被看成是西方哲学史上三种最有代表性的世界理论,它们提出了三种最有代表性的世界形态。上述三种代表性的世界理论和世界形态具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传统的哲学观点把这一过程理解成西方哲学之世界理论遇到不可克服的认识论困难而逐步走投无路并不断退守的过程,认为哲学正在逐步远离原始的世界本身,因此,他们把这一过程与哲学(形而上学)的学科衰退联系起来。然而,康德和海德格尔本人则把自己哲学阐释的世界看成是在解决以往哲学之认识论困难的过程中提出的更为原始的世界,并且认为哲学应该是探讨更为原始的世界的学问,哲学正是据此才先于自然科学。我们认为,康德和海德格尔的观点更为可信,西方哲学中三种有代表性的世界理论所阐释的世界形态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世界不断“去远”的过程,它标志着哲学的进步。 一、三种典型的世界理论 为了更好地分析三种代表性(典型)的世界理论和世界形态的发展逻辑,以及对于它们的不同理解,我们先描述将要讨论的三种代表性的世界理论和世界形态。这里,康德哲学的世界特指自然世界,海德格尔哲学的世界则特指《存在与时间》中阐释的世界。 旧形而上学所理解的世界是一种外在世界。伊奥尼亚学派和南意大利学派首先开始了何谓世界的探讨,它们分别把世界看成是质料(水、火等等)和形式(数、存在)。在西方哲学史上,质料通常与“物质”、“个别”相联系,并且在认识论上与感性认识相关;形式则通常与“精神”、“一般”相联系,并且在认识论上与理性认识相关。因此,当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把伊奥尼亚学派和南意大利学派关于世界的自然哲学观点进一步加工并且将其提升为哲学(形而上学)之后,除了那些把世界看成是上帝之创造物的宗教哲学家外,西方哲学主要分成隶属于把世界看成是物质(质料)世界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唯物主义派别和隶属于把世界看成是精神(形式)世界的柏拉图主义的唯心主义派别(专指客观唯心主义)。但是,尽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着重要的区别,但是,它们对于世界的理解依然有着共同之处,即:它们一致认为世界是独立于人(外在于人并且先在于人)的“外在世界”。更进一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仅一致认为世界就是外在世界,它们还一致把外在世界的实质理解成为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世界”,认为本质世界才是真理的源泉。因此,从实质上说,形而上学所说的外在世界其实就是“外在的本质世界”。 康德哲学所理解的世界是一种内在世界。这里的“内在”指的是内在于人的认识。康德认为,世界应是通过人的主观认识所发现的世界。在他看来,人的认识既不能缺少通过经验所获得的源自外在世界的认识质料,也不能没有人的主观认识能力亦即人的理性所提供的先天认识形式,它应该是认识形式和认识质料的统一,具体表现为一种人用自己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来安排、整理认识质料使之具有直观秩序和普遍必然性的知识的过程。他把人的先天认识形式理解成人的理性先天具有并在认识中给予“质料”以秩序和普遍必然性从而使之构成自然世界之必然性的“法”,因此,人的认识过程其实也就是“人为自然立法”的过程。“人为自然立法”的过程其实就是(自然)世界产生的过程。既然世界是“人为自然立法”的产物,那么,没有人就没有世界,因此,世界就应该是一种人把自己内在的“法”给予质料从而使之产生的内在世界,或说人凭借人的认识所发现并且内在于人的认识的内在世界。康德的哲学表明,在为自然立法的过程中,人已经把自己的先天之“法”给予了世界从而使得世界打上了人的烙印,所以,世界已不再是纯粹与人无关的外在世界,它是人的先天认识形式和后天经验质料相互结合的结果。康德将这样的世界称为“现象世界”(人生活于其中的经验世界),并且,他把旧形而上学所说的外在世界称为“自在之物”。 海德格尔哲学所理解的世界是一种生存世界。海德格尔认为,人总是生存着的人,人作为生存着的人乃是操心于世的此在,也就是说,他是在被抛于世之际领会着向着未来的种种可能性筹划自身的能在。在操心中,他要通过操劳与物亦即用具打交道,也要操持与人打交道。用具就是某种“为了作……之用”的东西。“为了作……之用”具有一种“指引”结构,它指向用具的何所用、成分的何所来,甚至指向用具的承担者和利用者。用具的这种指引其实就是一种“因缘”关联,正如指引结构有着何所用、何所来的指向一样,因缘关联同样也有何所因、何所缘的指向。由于作为领会着的向着未来的种种可能性筹划自身能在的此在,是这一用具整体的最初发起动力,所以,它是原始的“能在之故”,并且构成了用具整体不能再有所指引或不能再有所因缘的“何所用”的“为何之故”。因此,在此在的领会中,“为何之故”以及由它衍生的用具整体已经先行展开。此在在领会(熟悉)上述诸种关联联络之际出于某种“能存在”把自己指引到某种“为了作”,“为了作”先行标画出了某种“所用”,“这个‘所用’便是了却因缘可能所具有的‘何所缘’。……而此在在其中领会自身的‘何所在’,就是先行让存在者向之照面的‘何所向’。作为让存在者以因缘存在方式来照面的‘何所向’,自我指引着的领会的‘何所在’,就是世界现象。”①海德格尔使生存世界最终完成于语言的“赋予含义”。海德格尔用“赋予含义”来解释如何把握“存在论上的自我指引的联络”。并把“这种含义的关联整体称为意蕴(Bedeutsamkeit)”。②正是这个意蕴组建着世界之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