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15)01-0119-06 DOI:10.14138/j.1001-4519.2015.01.01190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进招生制度改革需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如何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实现科学选才的体制机制,是各个高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调研了美国六所顶尖大学:哈佛、MIT、普林斯顿、斯坦福、耶鲁、加州伯克利的评价选拔方式。其中前5所为私立学校,世界排名常年位于前10;后1所为公立学校,世界排名常年位于前20。通过对国外一流大学的选拔评价体系、人才选拔理念等方面的研究,希望对我国大学在新的考试制度下招收和培养更高水平的学生有所借鉴和启发。 一、学业优先、综合考量的选拔评价体系 1.全美大学的普遍认知:学业成绩及挑战度最重要 美国大学录取咨询委员会NACAC每年都对全美大学的招生录取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调研对象涵盖了上千所大学。根据调研,NACAC分析了选拔评价体系中的影响因素,如表1所示。表中百分比表示,认为某项因素非常重要、一般重要、有限重要和不重要的大学数量占所有大学的比重。 根据表中不同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我们可把大学招生录取考量因素分为4类。(1)学业水平:大学先修课程的成绩、课程强度、入学考试成绩、平时课程的成绩;(2)综合素质:个人陈述/论文、学术兴趣、辅导员推荐、中学任课教师推荐、班级排名、课外活动等;(3)面试表达:面试、单科科目考试成绩、课外工作;(4)其他特色:SAT II水平考试、毕业考试、作品集。这四类考量因素的重要程度在全美大学的整体考量中重要性依次降低。 以上数据基本可以体现2012年美国大学招生录取考量因素的重要程度,并且可以反映各项因素在美国大学整体录取过程中所占的权重。另外,NACAC对2006-2012年这7年间,录取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做了详尽的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其中总体趋势为:大学先修课程及强度的重要性最高、且越来越高;所有课程的成绩、即高中的GPA的重要性稳定不变;而其他因素的重要性均有所降低,例如班级的排名。其原因主要在于越来越多的中学不愿意对中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因此大量的申请学生并没有班级排名的数据可以提供,大学也只能被迫调低该因素的权重。 总的来讲,全美大学对于学生的录取影响因素的考量,有以下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1)学业优先,尤其看重大学先修课程的成绩及相关课程的难度。大学先修课程一开始是为了促进高中和大学之间的衔接,因为先修课程合格的学生可以换取相应的大学学分,或者免修大学相关课程。可是后来被越来越多地用在了录取环节,成为评价申请者是否优秀的指标。这种状况愈演愈烈,尤其在诸如“常青藤盟校”这类高选拔性学校里。 (2)综合考量,同时重视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认为大学并非仅仅培养学术精英,更要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愿意并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而且那些热情、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更容易取得学业的成功和成为一名出色的领导者。所以除了学术能力之外的因素也越来越受重视。
2.世界一流大学:学业成绩优异、综合素质全面、个人特质鲜明 NACAC调研数据是根据各个大学性质、招生人数、录取率和报到率进行分类,得到表3所示的结果。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特征基本满足其中每年招生人数少于3000,录取率低于50%,报到率大于60%的情况。对比可以看出,一流大学除了最注重学业成绩外,对其他非学业项,如课外活动、个人特质等更为注重,即认为非学业因素非常重要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大学。 需要说明的是,报到率大于60%的大学里,认为前两项(大学先修课程成绩及课程强度)非常重要的比例降到50%以下,远比其他大学低,这似乎与我们的结论相悖。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报到率大于60%的学校中,除了包括世界一流大学之外,还包含许多的采取现场报到录取的大学(排名非常靠后的一些院校),它们由于采取了现场录取的招生方式,报到率很高;二是,由后面的统计数据可知,申请顶尖大学的学生的学业成绩都非常的优秀,可以说,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站在同样的成绩线上,成绩的重要性自然有所下降,转而更加关注其他方面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