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5)03-0072-02 网络成瘾,即病理性使用网络,是一种在没有成瘾媒介的情况下过度使用网络的行为。这些行为主要表现为:上网行为不受控制、上网时间无节制、上网引发身心健康问题、学业危机、人际关系梳离甚至引发社会安全问题。[1]网络的飞速发展已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越来越多的人已离不开网络,对网络产生心理上的依赖,甚至达到成瘾的程度。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2011年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网络青少年网瘾的比例高达26%,网瘾倾向比例高达12%。[2]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也是网络时代的主力军。关注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就是关注未来。因此,采取怎样的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克服网络成瘾,促使大学生健康、科学、文明地使用网络,促进大学生借助网络全面发展,推动他们成为网络时代的主人,已成为高校、家庭和社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近几年来,一些高校开始借鉴心理咨询中的团体辅导技术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进行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各种不足与局限,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团体辅导存在的问题 1.团体辅导种类存在的局限。首先,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团体辅导性质以治疗性团体为主,缺少针对性的、多元化的团体辅导,尤其是缺少发展性团体辅导。如根据网络成瘾的严重程度不同,需要区分团体辅导的方式方法。严重的网络成瘾群体需要治疗,还有一部分是惯性上网导致形成网络依赖的大学生,针对这样的群体应该采取发展性团体辅导,而不是泛化的治疗性群体辅导。因此,辅导工作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各个群体的不同特征,选择不同的辅导方式,将治疗性团体辅导与发展性团体辅导相结合。其次,网络成瘾设定的辅导样本多为本科生,涉及专科生的几乎没有。而大学生的概念还涵盖了一定比例的高职高专生,对于高职高专群体的辅导不容忽视。据调查,高职高专生网络成瘾率相对较高,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热度和关注度还不够。高职高专生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引起辅导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重视,需要针对这一群体的特点分类进行辅导。再次,研究对象的来源途径主要有四种:一是根据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平时访谈情况,选择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建议他们报名参加;二是通过问卷调查并结合面谈法筛选网络成瘾的大学生[3];三是通过校园内海报招募等宣传手段,自愿报名参加。[4] 2.团体领导者综合素质存在的局限。团体领导者是一个团体效能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团体精神的灵魂和价值观引领,团体领导者的决策和行为与团体辅导活动的成果息息相关。团体领导者的人格是辅导过程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因素,此外,团体领导者的干预措施和领导技能也是影响团体成员心理辅导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团体辅导队伍呈现出兼职性和跨专业性的特点,这就导致辅导队伍中出现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缺少相关经验、缺少敏感性和洞察力等问题。对于大学生团体中出现网络成瘾苗头的成员要在第一时间察觉,并且能够准确识别问题类型,选择适当的、有效的辅导方式进行辅导,对可能预见的不良后果要及时上报并加以防范。综上所述,团体辅导工作发展要面向专业化、专职化,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深化内在修养、提升人格魅力、积累相关经验,以更加专业、更加有效的辅导方式为学生、家庭、高校以及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 3.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存在的局限。网络成瘾的研究大部分采用测量的研究方法,而量表的选用则多由国外引进,如Young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由于国与国之间的历史文化差异、地理环境差异、教育背景差异等,直接引进国外量表对中国学生进行测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也有国内学者自己制定的,如白羽、樊富珉制定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5],陈淑惠[6]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顾海根[7]编制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崔丽娟等[8]编写的关于网络成瘾的问卷等。 目前大学生网络成瘾团体辅导研究多采用问卷法、实验法和访谈法相结合,即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一组进行辅导和干预,称为实验组;另一组作为检验辅导成效的辅助组,也称对照组,将两组分别在实验前后测量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当前的很多实验依旧是换汤不换药,仅仅更换了样本而没有实质性研究方法的改进;还有的实验缺少必要的参照组和比较数据,所得出的实验结果缺少说服力;网络成瘾团体辅导是采用自然实验的方式,实验前后分别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期间缺少对其他变量的有效控制,加之实验过程不是封闭的环境,外界影响因素容易渗透进来,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评价实验效果显然不够科学、准确。因此,当务之急是探索出一条既能够避免其他变量的影响,而又不影响到实验外部效度的有效途径,是全体辅导工作者应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总的来说,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方法还相对比较局限,有一定的重复性,需要不断创新和引进学界先进的研究方式,尝试不同的辅导路径,最终达到消除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