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4)12-0108-07 一、消费的演变与当代文化 2013年11月11日如人们预期的那样成为一个具有轰动性的日子:阿里巴巴旗下淘宝、天猫继上一年“光棍节”令人惊讶的一天百亿销售额之后,2013年又以350亿制造了更加惊人的纪录。而且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次不是阿里巴巴一家的胜利,而是整个电子商务行业的总体爆发;就连汽车销售这样复杂的商务都在这一天产生了巨大的网上订购数额。无论在“光棍节”过后人们发现了多少存在的问题,对这次网购狂欢有多少质疑和批评,都无法抹去这个事件的巨大影响。无论如何,这一天传奇性的电商销售爆棚使得关于网络和商业的研究游戏都不得不重新洗牌。 但实际上这场商务狂欢的意义远不止于销售形态发展问题。这是社会消费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事件。从淘宝、天猫到其他电商,销售额在一天内出现的火山式喷发,使这个所谓的“光棍节”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节日——日常的个体消费在这个氛围里变成了社会性的集体狂欢。这种狂欢化了的消费行为不仅凸显出当代消费的社会性,更重要的是这种特殊的消费形态显示出社会文化的转型趋势。 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念,一定社会形态得以形成的基础和内在动力是特定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理论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权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财富分配方式。但对于具体发生的社会行为而言,这个过程并不这么简单抽象。事实上在生产和财富分配之间存在着使生产活动到产品最终到社会财富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市场。现代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恰恰在于它的市场经济性质,即以消费为中心的价值实现方式。从工业革命开始形成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不仅造就了现代社会的经济形态,而且把整个社会活动都吸纳到市场经济活动的轨道上来。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消费行为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而且是整个社会文化活动的内在驱力,是整个社会文化中各种价值观念的主要表现形态。从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到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都在说明消费在当代社会关系、文化活动和人的需要各方面中所具有的突出重要性。因此,对消费形态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 当鲍德里亚在《物体系》和《消费社会》中提出消费社会的符号消费性质时,揭示了一个传统经济学的消费理论所未及的一个层面:消费需要的符号性或非物质性。但如果把符号消费当做当代文化的特质则可能带来的一种视野上的片面性,就是忽略传统意义上的日常物质消费在当代文化形态的生成发展和演变中的作用和意义。炫耀、攀比、形象、时尚、品位、身份等等符号化的消费需要能否概括当代消费文化的性质?如果注意到这次“光棍节”的电商狂欢,就会发现问题并不那么简单。与百年来流行的消费时尚相比,网购的公众性恰恰不是表现在消费品本身的符号意义上面。因为在这种消费活动中,作为符号表达主体的个体消费者实际上是隐形的——从商业的策划到营销活动过程的发展,直到爆发式地显现为公共事件,所有意图、观念、符号和形象都是体现着消费的形式和体量特征而不是具体消费内容,消费者是作为数量集合而不是个体或身份化的群体出现的。面对这样的消费活动,对消费文化的研究需要有更开阔的视野。 二、消费与社会空间 探讨消费行为的社会意义,无论从物质需要的交换还是符号需要的消费角度,都还是主要关注于消费行为本身。如果要把消费行为放在整个社会关系中考察,就需要一种整体的社会空间意识。关于人类活动与生存空间关系的认识,法国学者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具有重要价值。在列斐伏尔看来,一定的生产关系不仅是特定上层建筑的基础,而且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空间感知基础;换句话说,空间不是人类活动的客观参照物,而是一定社会“生产”出来的围绕人的具体生活实践与认知的地理与社会关系结构。 消费行为从最原始的形态开始,就是把人的具体需要通过相互交换而转变成具体场景中社会关系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活动就是生产社会空间的活动。经典经济学观念中,商品经济的特征是抽象的交换:一把斧子与一头羊的交换被抽象为一般社会劳动时间数值的等值交换。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商品交换并不是抽象的关系。抽象地看,等价交换是为了满足买卖双方的需要;但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交易不同于偶然的私下交换,并不是简单的买卖双方关系,而是以可选择为基础的交换,即市场关系。市场就是消费行为所构建出的社会空间。 市场古称“市”。《说文》说“市,买卖之所也。”市是商品交易的场所。《管子·乘马》云:“市者,货之准也……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就是说市是通过许多商品的比较而形成合理价格的环境,可以由此而了解社会状况和商品盈缺。显然,早在上古,市场就是消费活动的空间。《周礼》中说“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可知市场不是简单的地理空间,而是与贸易活动状态联系的活动空间。《管子》中说“市者可以知之乱,可以知多寡”,就说明这个场所其实不是简单的商品交换地点,而是具有社会交往功能的空间。这种古代贸易空间典型形态的就是集市。从《清明上河图》和《水浒传》、《金瓶梅》等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消费活动为中心的集市所汇聚的形形色色人群和丰富多彩的社会交往活动。就拿《水浒传》来说,故事的中心空间是一个小小的水泊,但故事中发生的事件是从四面八方辐辏过来的。从第二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开始,故事中内容就和市民消费活动的空间——货郎、集市、商铺、酒楼、商旅等等密切纠缠在一起,几乎所有的矛盾冲突、人际交流、故事情节的发生都和消费空间联系着。在故事涉及的空间中,有汴梁这样的大都市,有江州、青州等中等城市,还有小城镇和乡村。形形色色的商业贸易枢纽和物流运输通道将这些空间维系在一起,也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们联系起来,形成了这个时代市民生活的空间特色。当现代学者们研究《水浒传》时会对故事中人们的身份和环境产生理解的歧义:有人说是“农民起义”,有人说是市民生活。这种歧义的产生就是因为这种空间的复杂性。其实在一卷《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出,当时市民生活的空间是怎样通过各种休闲娱乐消费活动把城市和郊外乡村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