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15)01-0006-10 这是一张南京的天际线照片。当然,也可以视为其他任何一个中国现代化大都市的照片。从后一角度看,至少在空间形态上,我们面临着快速现代化直接带来的一个深层文化难题:地方个性的消退。从更广泛的范围看,这个问题是现代性的基本难题之一。迟至20世纪50年代,人们便普遍地将这一问题视为整个现代性之物质文化压倒精神文化的征兆。就城市来说,它的当代任务是在技术文明支撑下充分发展各个地区、各种文化,各个人的多样性和他们各自的特性,然而,现实的趋势却是大地景观和人的个性都磨平了。更早,在马克思—西美尔的现代社会剖析中,货币经济拉平一切的那种趋势便揭示出来了。也正是从这一角度看,在城市形态上表现出的全球同质性并不仅仅是空间问题,而是文化问题,更深层地讲,涉及现代人生存根基的意义问题。由于空间在生命存在、社会成长和文明变迁中的基础意义,更由于当代中国超大规模空间重组和整体社会转型,对于其引发的空间形态和意义变迁进行研究,在今天的中国具有特殊的意味。
一、南京!南京! 一般认为,空间的改变,在归根结底意义上,是货币经济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大规模社会历史后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这一立场,国内相关领域,从哲学到文化研究,再到建筑和城市规划,都将当前城市建设乱象归结为资本逻辑。左翼批判理论,特别是列斐伏尔、哈维等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这也是基本原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特殊的现代化道路之路径依赖,不仅包括空间形态的当代中国城市问题并非与西方普遍经验完全一致,而且其影响与后果亦并不相同,这就需要从机制角度阐明其直接成因并探寻新的可能性。这涉及空间之商品化生产、从消费场所向空间消费、历史文化遗产生产资料化以消费文化之中发生的实在表象化等重大问题,正是在万物商品化浪潮中,空间形态开始了激烈的变异过程,地点陷入了去地点化/重新符号化的矛盾运动中,从而产生诸多乱象,亦从根子上破坏了传统以地点为基础的认同。这一进程既是现代性之不确定性(创造性破坏)逻辑的表象之一,亦是其内在的机理。我们主要以南京作为例子来叙述这个故事。 1.从生活逻辑到市场逻辑:空间之商品化生产 从天际线的变迁来观察的话,首要的变化是高度。南京的高度变化,是从金陵饭店开始的。它于1983年建成,110.4米高,37层,为当时中国第一高楼。这一高楼的建成,不只是南京这个城市新的历史的开始,而且亦是中国全部城市更新历史的里程碑:由此开始,空间的商品化将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空间生产最为直接和强大的形式。在起点上,我们看到,它亦是权力作用的结果——作为1979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全国首批六家大型旅游涉外饭店之一,它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再生产的独特性。 如今的新街口,金陵饭店已经不是制高点了,甚至继续谈论最高已经没有意义。因为,它已经成为典型的摩天楼世界的一部分。这个世界的形成,见证了大商业的霸权。新街口百货商店是其代表。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中国百货公司江苏省分公司南京市公司新街口门市部。在60余年的历史中,新百几易其名。最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商店改组为南京市新街口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从而完成脱胎换骨的转变:从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商业单位转变为现代股份制企业。曾经短时间占据南京首高位置的新百大楼,在直接的意义上,便是当代城市空间再造之大商业霸权的征兆。该项目2006年动工,历时4年完成,2010年建成时是一幢总高249米的57层商务写字楼。 要完整地理解新街口百货商店变迁的意义,需要参照它的邻居:中央商场。南京中央商场诞生于1936年,在南京的历史上,是近代大商业的代表。新中国建立后,通过公私合营改造,逐步成为服务人民生活需要的经济单位,并在1966年于特殊背景下更名为人民商场。1992年4月,人民商场改组成立南京中央商场股份有限公司,并恢复了“中央商场”的老字号店名。1999年,中央商场将历经63年历史的老营业楼拆除,启动公司三期建设工程,兴建了现代化的营业大楼。 新街口百货商店与中央商场两个上市公司的历史变迁,清晰地勾勒了南京空间变迁的历史背景,这个背景与整个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背景没有任何的不一致。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那年,被视为改革开放的转折点,因为其表达了中国建设市场经济的决心。次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出台,中国正式开始了市场经济的历程。支撑南京所称的新街口商圈的那些大型零售企业,正是在这之后次第崛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