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492(2015)01-0035-07 文革时期,随着林彪事件的发生,迅疾在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批林批孔的社会运动,该运动影响面之大、社会动员之广泛在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实属罕见。批林批孔的相伴而生是一个值得探讨、富有意味的思想事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批林批孔不但塑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个妄图篡党夺权的野心家、阴谋家的形象,也进一步形塑了一个在五四以后不断遭到质疑和贬抑的孔子形象。孔子,这个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曾被定于一尊的至圣先师、布衣素王,在史无前例的文革大批判中被形塑成什么样的文化形象,这种形象又是借助什么样的文化力量和媒介进行传播的?文章拟以文革中盛极一时的连环画和漫画为中心,探讨孔子形象在文革当中的形塑与建构。较早出现的“批林批孔”连环画是江西省清江县文化馆于1973年11月编绘的《彻底批判林彪与孔子的反动思想》和福建省漳州市第一中学编绘、漳州市革委会教育组1973年12月印的《孔子是顽固地维护奴隶制的反动思想家》。此后从1974年2月起,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以批判孔子、批判林彪与孔孟之道为主题的连环画、宣传画、美术作品。那么,在这一系列美术作品中重新建构了孔子的什么形象呢? 一、虚伪的仁义者,还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的形象一直以来都是以“仁者”的面目出现。《论语》中孔子论仁的章节无不展演了孔子“仁者爱人”的形象。“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面对意外的火灾,孔子关心的不是物的得失,而是人的性命安危。人的生命是孔子关怀的重心。然而,到了文革时期,在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端年代里,孔子宣扬人人相爱、阶级调和的“仁爱”思想必然会遭到前所未有的抨击。哲学家冯友兰文革时期对孔子“仁学”思想的批判影响颇大,值得重视。他从阶级论出发认为孔子的“仁爱”观念并非是“泛爱众”,“孔丘他所爱的实际上只是一小撮奴隶主贵族。”指出统治阶级“无论他们给劳动人民什么小恩小惠,都是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利益服务的”[1]。这样的阐释就剥开了潜隐在“仁爱”背后的虚伪性。冯友兰的这一观点是文革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流行观念:阶级斗争的历史充分证明,剥削阶级宣传的所谓爱人全是欺人的鬼话。他们所爱的,只是剥削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无非是对于劳动人民行一点小恩小惠,麻痹劳动人民反抗意志而已。[2] 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孔子的“仁者”形象得到了彻底颠覆和改写。对于孔子诛杀少正卯问题成为一个历史审判与道德审判的焦点。孔子诛杀少正卯问题在《孔子圣迹图》中早有记载,关于这一问题学界却又较大分歧。有观点认为孔子在鲁做大司寇期间“七日而诛杀”,也有观点认为不但孔子没有诛杀少正卯之事,而且历史上并无少正卯其人,诛杀之事全是后人伪造的结果。关于历史上的这一公案,赵纪彬文革期间专门撰文《关于孔子诛少正卯问题》(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进行系统考辨。赵文指出:“少正卯所代表的商贾、‘小人’阶层的利益,与孔子为奴隶主贵族阶级世袭统治服务的‘君子’维新(改良)立场,正相对立,所以卯、孔思想亦针锋相对”,“卯与孔子的对立,即是‘君子’维新、‘小人’变革两条路线的斗争”。[3]照这样的解释,少正卯与孔子的矛盾与冲突是两个阶层两条路线的斗争,是君子与贫民、先进与落后的对立与冲突。少正卯的被杀不但考证为一个铁的事实,也赋予了悲壮的色彩。下面的两幅漫画就是取自以孔子诛杀少正卯的历史,建构了孔子作为一个迥异与仁者的刽子手形象。
孔老二满口讲的是仁,实际上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他在鲁国代行宰相的时候,上台七天,就杀了上张革新的少正卯。露出了一副奴隶主阶级刽子手的狰狞面目。
孔子趁鲁国大变革的混乱局面,混入了官场。当上了管司法的“司寇”。掌权之后。凶象毕露。上台七天就编造了五条罪状把革新派少正卯杀了,并暴尸三天借此向革新派示威。 仔细观看这两幅“文图并茂”的漫画,孔子上身赤膊,挥舞着沾血的屠刀,怒目圆睁,满脸豪放的络腮胡须,口中声嘶力竭地呼喊着“杀!杀!”“杀少正卯!”这显然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形象,一改《论语》中传达给我们的那位“侃侃如也”“恂恂如也”的儒者形象。文字说明更固化了孔子的“杀人魔王”形象:“孔老二满口讲的是仁,实际上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他在鲁国代宰相时候,上台七天,就杀了主张革新的少正卯,露出了一副奴隶主阶级刽子手的狰狞面目。”下面这两幅漫画也是以孔子诛杀少正卯为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