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5)01-0052-06 时至今日,“意识之谜”仍然是心灵哲学的焦点问题。虽然对于什么是“意识”(consciousness),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看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十年来,“意识”一词逐渐成为有待心灵哲学攻克的最后一块堡垒的别称。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曾经感叹道:“正是由于意识,心身关系才使人倍感棘手……如果没有意识,心身关系问题将变得索然无味;而一旦有了意识,它又成为一个使人感到希望渺茫的问题。”①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则在他《意识的解释》一书中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人类意识”或许是最后剩下的一个奥秘②。 一、心身关系问题中的“解释性鸿沟” 对于内格尔和丹尼特等人来说,意识问题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它是解决心身关系问题的关键。众所周知,自1949年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 Ryle)《心的概念》一书发表以来,心身关系问题一直是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赖尔批判笛卡尔的“心身平行论”——把心灵看作是与身体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实体——的观点,认为它类似于“机器中存在着某个不可见的幽灵”的神话,是一种“范畴错误”。在他本人看来,人的意识活动并不是像幽灵一样存在于身体内部,而是作为性质和倾向存在于身体外在的可见的活动中③。赖尔的这种看法直接导致了心身关系问题上的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观点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盛行。 然而,无论是行为主义还是功能主义都没有达到将心灵及其意识彻底还原为人的行为或大脑的功能的目的,换言之,意识现象中存在着人的行为以及人脑的生理机制和功能无法加以解释的成分。内格尔等人所谓的“意识之谜”,实际上是由于行为主义或功能主义对意识现象的解释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障碍造成的,这也正是约瑟夫·列文(Joseph Levine)认为在人脑的生理过程与心灵的意识体验之间存在着“解释性鸿沟(The explanatory gap)”的原因。在他看来,“如果唯物主义是正确的,那么它就应该对物理现象导致意识现象的产生的过程作出合理解释——这正是所谓的‘实现理论(arealization theory)’……如果像唯物主义者或自然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大自然是一个巨大的、合乎规律的、有秩序的体系,那么他们就必须根据那些支配整个自然界的基本法则对那个体系的任何一个部分所发生的事件进行解释。”④然而,问题在于,就意识现象而言,我们不仅缺乏作出上述这种必不可少的解释的详细材料,甚至对于所谓的“实现理论”将如何解释意识体验在物理世界中的“实现”,压根儿就一无所知。可见,在物理过程与意识过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条“解释性鸿沟”⑤。 尽管“解释性鸿沟”是一个较新的术语,但它所提出的并不完全是一个新问题。实际上,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就已经在他著名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将“意识之谜”作为需要我们着力加以破解的难题摆上了桌面。但由于一时难以找到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它成为一个人们有意无意地加以回避以至于几乎无人问津的问题。时过境迁,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这种局面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意识之谜”成为人们谈得最多的哲学问题之一。促成这种转变的正是内格尔于1974年发表的“成为一只蝙蝠的感觉如何?”(“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以下简称“蝙蝠”)一文。从此文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来看,该文的发表可以说是20世纪中期以来心灵哲学发展历程中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 “蝙蝠”一文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其中与所谓的“解释性鸿沟”有直接关系的是以下两点:第一,尽管我们对蝙蝠的认识能力及其所依赖的生理机制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我们并不能从中得知蝙蝠的内心感受如何;第二,就算我们能够知道蝙蝠的内心感受如何,我们也无法知道这种内心感受与作为它的基础的生理机制和功能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蝙蝠的意识体验与它的生理机制之间,似乎存在着不可逾越的“解释性鸿沟”。 二、作为心身关系中的“硬问题”的“感受质” 内格尔的“蝙蝠”一文产生巨大反响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它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意识问题”的兴趣,而在于它在“意识之谜”这个老问题身上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内格尔等人所谓的“意识问题”,是在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的心身关系理论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与詹姆斯等人把“意识之谜”等同于心身关系问题不同的是,在内格尔、列文等人那里,“意识问题”仅仅是心身关系问题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对后者来说,心身关系问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与意识体验有关的问题”和“与意识体验无关的问题”。为了区分这两个不同的问题,大卫·查尔默斯(David Chalmers)把前后二者分别称为“硬问题(The hard problem)”与“软问题(The easy problem)”⑥。所谓“软问题”是诸如“一个物理系统如何能够具有学习或记忆之等能力?”之类的问题⑦。尽管从科学的角度看,这类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从哲学的角度看,它们的解决只是迟早的事,其中并没有任何神秘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