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刘毅(以下简称“刘”):国内学界一般怎样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思想定位?它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面临的“元问题”是否存在某些一致性? 李滨(以下简称“李”):先了解一下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定位。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总体目标是挑战和批判主流理论,实质上也是挑战国际关系中的实证主义理论,希望用一个在本体上更多元、更具反思意义的思想来替代它们。这种理论本质上是在挑战保守倾向的国际关系理论基础,以及这种观念所支持的世界政治权力结构。因为实证主义涉及一个真实世界中的社会与政治问题,而不是一个对现代国家的结构和思想缺乏影响力的抽象科学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希望把人们从目前支持现存世界秩序的国际关系思想体系中解放出来,借此在现在与未来之间建立一座必要的沟通桥梁。其次,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实践上的共同目的,就是谋求解放或社会平等。葛兰西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致力于反对霸权,通过国际公民运动来重塑世界秩序,以此增进人和民族的平等;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致力于各民族对话,在世界范围内重建政治共同体,消除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伤害。在理论基础上,它们共同的构成要素都是历史唯物主义。葛兰西主义学派是建立在一种实践本体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法兰克福学派则是哈贝马斯所谓的“重建的历史唯物主义”。 与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一样,国际关系理论也是建立在元理论或者说某种特定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有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基础上,有的是建立在建构主义之上,有的则是两者相结合,在实证主义或建构主义之间有所侧重。这其中涉及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国际关系的历史。将历史或结构视为一种客观的自然过程,还是人类建构的产物?我的观点更多倾向后者,即历史或结构是人类建构的产物,是一种人民创造的历史,但人类建构的历史结构,往往使之成为人类的“异化物”,使人成为它的奴隶,囿于旧思维;然而,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他具有主观反思能力,人类可以在此基础上逐步突破异化,改造和变革世界,但这种改造是建立在旧历史结构基础上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赞成考克斯(Robert W.Cox)所说的,实证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有效的,但这种有效性建立在人类自身建构的历史结构基础上。 所以,在国际关系元理论意义上,我认为实证主义的理论并不是完全没有价值,它是人类历史特定结构的产物,它在一定条件下有技术性作用,即使是创新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经验基础上。其实,这种元理论的辩证关系问题,也是国际关系理论经常谈到的“结构与施动者”关系的问题。结构是施动者的建构产物,但反过来结构对施动者也施加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问题是人类能否打破这个历史结构的限制,建立一种新的历史结构,完成变革过程。这构成了实证主义的理论和建构主义的理论的重要分野之一。实证主义的理论把国际关系结构看成一种自然的产物,认为人类只能顺从这种结构,重复过去的行为,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再现这种结构,如沃尔兹的新现实主义就是如此,我们现在看到的“修昔底德陷阱”也是这种思维。另外,实证主义的理论看待国际关系的现实好像是“中立”的,独立现实之外的,没有把研究者自身作为现实的一部分,没有置身于现实的矛盾过程之中。这就是所谓的主客观分离倾向。社会科学理论是不可能价值“超脱”的,理论者本身就生活在现实中,理论总是反映了它对矛盾性质的看法与解决矛盾的倾向。实证主义的理论也是倾向于某种世界秩序的,希望通过理论使现存秩序运作更顺畅,从而维护现存秩序。但这种维护是建立在一种自然科学(准确地说,是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传统自然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的。所以,考克斯称之为“解决问题的理论”。 与此不同,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既然国际关系的结构是人的建构产物,人类作为结构的施动者,也能塑造新的国际关系结构,跳出旧的思维“樊篱”。当然,并非所有的建构主义都是进步的,有的建构主义是为了塑造既得利益者的结构,温特的建构理论似乎属于这一系列,因为它没有结构改造与解放取向,因此,他的理论被具有西方马克思主义倾向的学者米尔加·科基(Milja Kurki)评论为“……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转向的自由主义版本,一种不具有变革的批判政治的认识论转向”。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是具有建构倾向的理论)都是有社会公正或“解放”取向的。这些理论往往从现实的国际关系矛盾出发,去理解结构;为了世界弱势群体和国家,而探索新的世界秩序。这种规范性的取向体现出“为了谁、为了什么的目的”等明显特征,而不像西方主流理论那样标榜“中立”与“超脱”;它致力于揭露与批判现实,以及为这种现实背书的理论。所以,这种理论才是一种批判理论。 刘: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前提与实践背景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