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字幼玄,又字幼平、螭若、細遵等,學者稱石齋先生,明神宗萬曆十三年乙酉(1585)出生于福建漳州漳浦縣銅山深井村①,故人稱之爲“黄漳浦”。黄道周于天啓二年(1622)成進士,天啓、崇禎朝歷任翰林院編修、詹事府少詹事等職,明亡後擁立唐王朱聿鍵于福州,位居首輔,以武英殿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的身份率師抗清,兵敗被俘,于唐王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1646)殉節于金陵。 黄道周少年時立志苦讀,博覽群書;爲官時直言敢諫,風骨凜然;明清易代之際受命于危難,捨生取義,表現出一位儒者高尚的道德節操。他一生致力于講學傳道,其學術思想大體以朱子學爲宗,又融通理學、心學,由格致入手,歸止于至善,與劉宗周並稱爲“明末兩大儒”;同時,他力倡回歸“周孔”之道,以五經爲一體,探索治心之學向經世之學的轉向。其好友徐霞客給予他極高的評價:“至人惟一石齋。其字畫爲館閣第一,文章爲國朝第一,人品爲海宇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爲古今第一。”②以“文化巨子”稱之,信不爲過。在明清交替這一特殊的歷史情境下,黄道周的生平與思想呈現出獨特的面貌,學界對此已進行了初步的探討。③本文擬從其家世與出生、與東林黨的關係、與鄭芝龍的關係及其六經之學等幾個方面作一番探析。 一、家世與出生 黄道周《乞言自序狀》④一文是瞭解其祖籍與世系的重要史料,茲録有關內容如下: 曾祖諱宗德,其先從莆陽⑤徙居銅海,再世矣……常謂諸昆曰:“吾遺安公子也……”曾祖母林氏。 祖諱世懋……子四,先君其三子也。祖妣翁氏。 父諱季春⑥,字嘉卿,以字行……伯父早卒,仲父又遠出,季父尚稚,在繈中,父年方十八……母陳氏……子二,周其次子也。 妻先娶林氏,未有所出,生一女……妻繼娶蔡氏。 先高祖遺安公每誦龐德公之言,不以官禄遺其子孫,自曾祖戇公守之不變。⑦ 黄道周弟子莊起儔《漳浦黄先生年譜》⑧亦有記載: 曾祖侃介公,諱宗德;祖肅毅公,諱世懋……父青原公,諱嘉卿。 又據黄道周《誨子》詩⑨等記載,知黄道周生有四子:麑(子中)、麚(子成)、麖(子和)、麙(子平)。 綜上,可以整理出黄道周銅山家族世系如下: 黄啓裕(五世祖,私諡龐德,銅山開基祖,由莆田遷居銅山)——黄廷堯(高祖,私諡遺安)——黄宗德(曾祖,私諡侃介,配林氏)——黄世懋(祖父,私諡肅毅,配翁氏,生四子)——黄季春(父,字嘉卿,私諡青原,配陳氏,生二子)——黄道周(諡忠烈、改諡忠端,原配林氏,繼娶蔡氏,生四子一女)。 黄道周爲黄嘉卿次子,生于萬曆十三年二月初九日。據黄道周門人洪思《黄子年譜》載,在黄道周出生之夜,其父“夢有執金斧擁神人而至者。故子生,青原公喜其异人也”。⑩《莊譜》是在《洪譜》的基礎上訂補寫就的,其中亦載青原公“夢金甲金斧擁神人而至”,並極言其出生時辰及地理之非凡: 詳稽其曆,爲月己卯,日庚戌,而時丁丑,命直南斗,次于奎初,實涵象緯之秀。又所生之地在漳郡銅山之深井,世稱“深井黄氏”,其地鬱嵂環回,大浸浩瀚。先生之生,蓋備萃天海之精者也。 黄道周友人黄景昉在《黄道周志傳》中亦言及其出生之异事,不過,夢見神人的則是其母:“母陳氏通經史大義,舉公之夕,夢有金甲斧神人擁异兒至,所爲別字‘螭若’亦以是也。”(11) 在對名人的描述中夾雜著符瑞灾异,這是中國歷史編纂學的一個傳統。因此,在一些年譜、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歷史文化名人的誕生往往有异于常人之處,遠如人們所熟知的姜原履神迹而生後稷(《史記·周本記》)(12)、李白母夢長庚星而生太白(《新唐書·文藝傳·李白》)(13),近如明朝理學名臣薛瑄“母夢紫衣人入謁而生”(《明儒學案·河東學案上》)(14),王陽明“祖母岑夫人夢神人送兒自雲中至,因命名爲‘雲’”(《明儒學案·姚江學案》)(15),又如約與黄道周同時代的鄭成功,據《臺灣外志》載,他出生時衆人見“火光耀室”、其母夢“大魚入懷”(16),其中所代表的神化指向都是一致的。 因此,這種看似神奇的出生,實乃昭示了一種集體無意識,藴含著民衆對文化英雄的崇拜思想,黄道周父母之夢可以理解爲這種思想在其頭腦中的投影。實際上,黄道周父母皆知書識理,而其父更是不甘凡庸,以致鬱鬱而終,他們在黄道周身上必然有所寄托,給他取字“螭若”,即可見其望子成龍之理想(“螭”爲無角之龍),至于夢見神人者究竟是其父還是其母並不重要。而從黄道周《續離騷》所云“始龍夢彼乾精兮,嵌鏐錙其若鎧;趩山骨崪而舕舑兮,旋盤礡于腑內”(17)來看,他亦將父親(始龍)夢見神人這一异事寫入詩中,顯然此事並非出自後人杜撰,黄道周本人也相信自己出生不凡、异于常人,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這種自信或許可以爲他心中的“大事因緣”尋找依據,也爲他一生于逆境中九死而不悔提供了一種精神動力。 二、黄道周“六經之學”的思想 “六經”之學源遠流長,但一般認爲《樂經》已佚,“六經”實即爲“五經”,故言“五經”、言“六經”皆可。從先秦儒學的興起至西漢經學的確立,“五經”作爲一個有機的整體,對中國傳統社會發生著巨大的影響。“五經”中有儒者向往的制度與理想,在封建專制統治之下,儒者往往據此文化理想以俟聖王。明代科舉以八股取士,考試內容又以“四書”爲主,“五經”被邊緣化,故顧炎武有“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廿一史廢”(18)之言,指出了八股文對傳統的經史之學的損害。而據《洪譜》載,黄道周八歲時,“好觀六經之文,雅不樂于俗也。每喜挾册而游,振衣于漁鼓溪之上而樂焉,乃從其里人講業于此,求之六經,遂盡六經之意”。黄道周以八歲幼齡而好觀“六經”,體現了他與衆不同的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