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04(2014)06-0059-10 一、文献与问题 目前的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和收入迅速增长,文化生活也相应丰富起来。在巨大的市场、国家政策的鼓励,以及科技进步的综合作用下,文化消费处于多元化和高速发展的阶段。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之后,新的价值观念与文化模式正在形成之中。中国的特殊情况在于,战争和文革造成的传统文化断裂使得整个社会的文化曾经处于一种单一的状态,各个阶层的文化看起来几乎没有区分,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个阶层和身份群体日常消费方式的差距日益扩大,开始出现各自的特征,走向文化分层。 国外关注阶级阶层文化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沿袭布尔迪厄的研究进路,从文化和消费的视角对社会阶层分化进行探索,已有丰富的成果。社会学的地位标志派的多位学者都认为不同的社会经济群体具有不同的生活风格,生活方式和消费风格由社会阶层的地位等级排列决定。从布尔迪厄、福塞尔到甘斯,他们对西方社会各个阶层的消费和生活方式都做出了具体的描述和讨论[1-3]。其中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框架比较具有代表性,以“文化资本”①、“惯习”和“场域”共同构筑了这一富有影响力的文化社会学体系。布尔迪厄认为不同的社会阶级具有不同层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现实世界中的内在结构是一整套强制性因素,以持久的方式影响资本的类型和分布。社会个体的阶级位置影响着他们的消费惯习,无论消费是为了满足需求还是遵循规范,是为了区别于他人还是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4]。而阶级品味的差别,不是因为高雅文化比低俗文化“更好”(更文明、更深刻、更精妙等),而是因为品味的等级差异有一种特定的社会功能:它们帮助再现其所划定的阶级分界。即行动者的地位获得,除了与经济因素有关之外,还与文化等其他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文化资本的积累和生产受到所属阶级、阶层以及家庭等多重因素的制约[1]467-484。欧美学者展开的一系列理论和经验表明,消费不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者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过程,而且也是消费者进行意义构建、趣味区分、文化分类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过程[5]。后现代主义的学者则认为阶级等传统的社会结构在消费领域已经消解,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受社会结构的影响,而主要受个体选择和市场力量的驱动,从而日趋自由化、多元化和个人主义[6]。面对“传统的”和“非传统的”两个派别[7]的研究分歧,本研究尝试探究,像中国这样处在多重变迁的社会,面对市场转型、消费主义以及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人们的消费方式是否取决于阶级、性别、年龄、收入、地域关系等方面的结构性因素,尤其是在文化消费领域,在控制了“物质性”地位的经济支出因素之外,文化偏好在多大程度上受其影响。 国内近年涌现出大量的文化消费相关研究,是对文化消费现象兴起的现实回应。文化产业领域的研究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宏观数据推算出文化消费的增长态势和城乡差距的扩大,展示了文化消费需求的高速提升与发展方式和格局的转变[8]。消费经济领域的研究着重指出文化消费对于拉动我国的消费增长、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等具有重要意义,认为我国文化消费潜力巨大,但文化消费规模总量偏少、文化消费结构不均衡、文化消费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消费环境有待改善[9]。社会学领域的分析发现,不同地区、城乡及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消费差异,其主要表现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消费层次等方面,导致这些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素质差异、消费观念和地区社会文化氛围的差异[10]。针对大学生群体,有数据模型显示出由个人特征如专业和年级导致的群体内部差异,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户主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文化消费意愿有重要影响[11];且有经验研究对比了城乡大学生在消费费用、内容、影响因素以及价值取向上的差异[12]。总体来讲,关于大学生的消费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其中实证研究的理论归纳程度较浅,非实证研究中的说教意味较浓[13]。大多数文章都对大学生消费中存在误区和消极面向进行批评,旨在呼吁净化消费环境、加强高校教育。如有诸多研究指出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结构不合理,重娱乐而轻学习;消费心理不成熟,攀比、西化、跟风、炫耀的倾向性较严重,应强化对学生文化消费的健康引导[14]。除了说教式的论述,对问题的原因分析也较为简化,较少进行详细而系统的阐释。 从更大的范畴上看,国内有关文化消费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其中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大多是对文化消费的具体的、定量的分析和调查,没有将研究放在特定的理论框架之中,从深处挖掘文化消费的含义[15]。此外,针对各种群体,文化消费的研究也只是局限在本身的解剖,未能置于整个社会层级体系中。而我国社会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改革和转型中,文化等级体系初现端倪,在变动和不确定性中,这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过程。待各阶层稳定,文化等级也逐渐分明有序。波德里亚指出消费过程的两个面向,一是作为一种交流体系,二是作为社会分类和区分过程,将不同意义的顺序排列于密码中,作为法定的价值排列于社会等级中[16]。在国内的社会分层研究领域,以往学者们更多关注阶级阶层的政治建构、经济建构,而文化建构、价值观建构其实不可忽视,阶层结构的定型化也有赖于消费领域的区分[17]。目前实证调查的概况是通过测量消费水平、满意度等指标来比较消费结构中的社会差异和影响因素,往往停留在消费现象的断面分析,缺乏对于作用机制的深入分析,无法很好地解释阶层分化背后的文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