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5-0021-05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持续改善民生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着力点。在此背景下,我国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城乡之间、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均等的矛盾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区域协调发展、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重要因素。对此,国务院曾明确指出:“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1],本文就此做如下探讨。 一、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价值体现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享受与文化繁荣协同并进的发展格局,推动文化资源向民族地区倾斜,实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对维护民族地区群众基本文化权利、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整合国家认同等具有多重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现民族地区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有效保障 公民文化权利是基本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享有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创造和所创造的文化成果获得保护的权利。与政治、经济、社会权利一样,实现公民文化权利是政府最基本的职责之一,也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因为这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条件下政府理所当然地较之其他形态的政府更具文化承诺和文化责任担当,更应该在全体国民中创造更多的文化福利条件”[2](P17)。不仅如此,文化权利的人权属性还决定着公正平等是文化权利的基本价值维度。它要求政府应为全体社会成员一视同仁地提供质量基本相近、数量大致相当、可及性程度大致相同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换言之,公民可以不受性别、民族、身份等因素的限制均等化地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随着我国民生诉求全面升级和权利意识的不断加强,公平、正义和共享成为主流的社会价值取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性期待获得了进一步的彰显,并成为政府保障国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核心内容。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3]的战略任务。 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获得明显改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逐步增强,但是与非民族地区相比,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等现实境况的影响,民族地区依然凸显出基础设施共享度不高、投入产出率低下以及供需结构性失衡等突出困难和现实矛盾。这些非均等性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民族地区群众公平共享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因而,实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其实质就是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缩小地区差距,供给优质高效的文化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需求,无疑是对民族地区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有效保障。 (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 “差异对待”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原则之一。“均等化标准需要考虑到辖区间以及个体间的异质性差异性”[4],这意味着推进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需要考量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要结合少数民族特质进行建设。其中,少数民族文化则是彰显民族特性的最重要元素,因为“民族是通过文化来划分和维系的,一个民族或者族群”只要“共同保有某种文化样式上的独特性,他们就能够作为一个民族或族群存在”[5](P105)。循此逻辑,可以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是实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内涵依托,是实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权益和整合文化认同的资源要素。 然而,在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以及与此相伴而生的全球性文化传播,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社会要素的重新组合,从而对民族地区的文化价值和生存模式产生触及根本的挑战,甚或可能在全球文化传播中出现文化发展的危机,丧失文化的民族特质,改变自身传统文化景观,地方性知识和本土文化元素将会异化、扭曲,乃至消亡,同质化和大众化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则成为一种可能和趋势。因此,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如何应对挑战与压力、如何繁荣与发展成为我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构建的重要议题。在此,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诉求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因为在均等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公共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对接和相互交融。基于这种思考,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进程也必然会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突破挑战、自我重构,在异质文化的多向度互动中实现繁荣与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彼此碰撞和相互汲取中实现复兴与延续。 (三)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国家认同的有效载体 “多民族国家普遍面临着把诸多语言、文化、种族、宗教等存在差异的族类共同体整合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任务”[6]。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构建国家认同、巩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民族观的指导下,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基本形成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但是,由于我国民族地区的区域特殊性、文化多样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性等特征,不同文化思想和利益诉求之间难免产生分歧和碰撞,并受国际上民族扩张主义、泛民族主义的影响,加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民族分裂与颠覆活动的煽动,往往被渲染成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对我国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构成新的威胁。一国主流价值观是国家稳定的基础,面对此类挑战和威胁,迫切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形成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信念,在实现国家认同的基础上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