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竹枝词作为一种风土信息的文学载体,又重新成为文学文化界的一个热点。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对历代竹枝词的整理,是学界现有的主要成绩,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王利器等编《历代竹枝词》、丘良任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陆续问世,相关的文献研究,在数量上呈现一片欣荣之势。而每年有关竹枝词的研究论文,虽有上百篇之多,但一半左右属于地方上的文史研究成果,单篇阐说,就事论事,在研究的视域和格局上有一定的局限;另外一半,则是社会文化史领域的研究成果,其学术水准不可谓不高,涌现了相当数量的优秀论著,但在这些学人的眼中,无论竹枝词还是风土诗,①都只是他们的史料素材而已,他们感兴趣的不是风土文学本身,而是以风土文学家们独特的书写视角和敏锐度,将一些在传统的史志书写中很少被关注的信息保留了下来。故对一位历史学家来说,中国的风土文学是一个浩繁的文献宝库,它甚至在地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等研究领域,亦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本来,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取舍态度,无可厚非,但由此形成的重风土轻文学的思维惯性和研究走势,却让历代竹枝词的“数量”越来越多,以致各类风土诗歌之间失去了应有的边界。原本早应完成的厘清竹枝词概念及发展脉络这一基本任务,直到现在仍说不上得到了完满的解决。 面对竹枝词及风土诗研究中纷繁混乱、浮光掠影的局面,笔者主张应严格遵循分层与守界的考察原则。这一研究理念最近在家族文学研究中被多次强调,用以纠正相关领域中结论大而不当、千族同面的表层研究路数。“分层指符合逻辑地将研究对象不断深化和体系化,以便在多层次中立体把握对象;守界指循名责实,使各层次、各概念之间不相淆乱,并都有其边界清晰的适用范围。”②诚然,风土文学研究与家族文学研究有很多不同之处,但笔者以为,这一套分层和守界的基本法则还是可通用的。一来风土文学内部的竹枝词、棹歌、杂咏、地名百咏等二级体类,有必要用守界的原则将它们较清晰地区分开来;二来在风土诗歌中占据核心位置的竹枝词一类,其文化内涵在不断地变化和扩张,有必要从功能类从或类分的角度切入,予以更复杂、更立体的分层考察。而且,笔者还有意在此分层与守界原则的基础上,插入第三条原则,即用知识考古的方法,将不同时代的作者和读者对竹枝词概念的不同理解作适当的区分,使我们对相关史料的阐读和运用更加细密和谨慎。 以上这些困惑,最终都或多或少地指向了竹枝词的名、实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如果厘清了这个问题,作为文学的竹枝词研究将得到实质性的推进,中国风土诗歌的发展脉络也会由繁化简,变得更容易把握。而当前学术界对竹枝词的概念界定,可分为古代文学和古代历史社会两大研究领域。根据各自研究目的和定位的不同,他们对竹枝词的认知和理解,实在大相径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层面上的竹枝词研究甚至整个中国风土诗歌研究的深入拓展。而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就是尝试去突破固有的概念壁垒,廓清常在的认知误区,理顺以竹枝词为代表的中国风土诗歌的发展脉络和功能层次。 一、竹枝词“实在定义”的越界与守界 现在学界对竹枝词的界定,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竹枝词,以诗题或词牌中有“竹枝”为限,有的稍微放宽标准,小序或正文中有“竹枝”二字亦可。不管怎么说,必须表明作家对作品的竹枝属性有明确的认同态度。笔者取翁圣峰先生之说,将这一狭义界定法称为“惟名定义”。③广义的竹枝词,还包括棹歌、衢歌、杂咏、杂事诗等,甚至还涉及百咏、纪事诗、八景诗等,涵盖范围宽紧不一,尚没有统一、明确的界定依据。一些学者喜欢把广义的竹枝词称为“竹枝体”,④这样既有别于狭义的竹枝词,又显示出这些相似文类被归为竹枝的合理性。本文从翁氏之说,称之为“实在定义”,即“只要是描写风俗地方者”,“都可以‘竹枝体’称之”。 有关名、实问题的争论,一直是竹枝词研究的难点,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名、实问题由来已久,伴随着竹枝词的发展一直存在,宋元时期就有相关论述,先有杨万里撰《圩丁词》十首,用切实的别体创作来“拟刘梦得《竹枝》、《柳枝》之声”;⑤后有周霆震撰《城西放歌》十五首,纪元末农民军攻安福县城事,自序中有“歌竹枝以写之”的寄叹。⑥明清两代,随着创作数量的大幅度提升,竹枝词的理论研究水平远远跟不上创作和传播的速度,每个作家凭着自己对竹枝词的个人理解和认知,进行写作上的创新和拓展,随之产生了大量有实无名的竹枝作品,形成一股巨大的创作洪流,已是一个明显的事实。另外,现今大多数地域竹枝词集,它们的编选目的是出于地方文史研究的需要,出版物虽然以“竹枝词”为书名,从事的却是地方风土地理的研究,不能算是文学本位的竹枝词研究成果。换句话说,编选者重视的是这些风土诗歌的史料价值,而不是他们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虽然名曰“竹枝词集”,实际上是“风土诗汇编”。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编选者标榜的文学体类与其编选目的存在一定的错位,竹枝词的名、实问题就无法得到彻底解决。在本质上,因为竹枝词占了风土诗歌的大宗,便用“实在定义”偷换概念,将其他风土诗体类强行划入竹枝词的范畴,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拓宽文体边界的行为,属于对竹枝词概念的过度阐释。现有的文献成果中,像《历代竹枝词》、《江苏竹枝词集》这样严格界定、宁少勿滥的编选态度,显得尤为可贵。 (一)古今变化中的“竹枝体”观 有学者会质疑,“竹枝体”的概念自古有之,并非今人制造,过于执着于惟名定义,无法反映竹枝词发展的真实全貌。笔者认同这一说法有它的合理之处,以下即通过对明清竹枝词序跋的文献勾稽,来看前人对“竹枝体”是如何理解和认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