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3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4)06-0089-06 一、国家使命的产物:东京帝国大学的发轫与初绽 东京大学是日本整个明治时期(1868-1911年)唯一一所培养社会精英的大学。“围绕以帝国大学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大学诞生过程中展示了一出出扣人心弦的剧目,无疑,故事当中最为重要的主角就是日本第一所大学——东京大学·帝国大学。”[1]4 (一)创建东京大学响应国家之需 1868年日本实现明治维新建立了新的君主立宪政府。明治政府成立后提出“文明开化”、“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等口号,快速推动国家近代化和产业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尤为迅速,因为明治政府“相信教育对于发展经济、开发人的内在资源的价值”[2]。较早体现日本建立高等教育机构的探索体现在明治维新领导人之一的岩仓具视于1870年提出的《海外留学生规则案》。该规则案对派遣留学生的留学国家和专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详尽建议,如去英国专攻机械学等工学类专业,去法国专攻法律学等法学类专业,去德国专攻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类专业。它标志着为了迅速推动近代化和产业化,从各个领域比较、探讨各国学术优劣,从最合适的国家选择最优学科的意识已经明显树立起来。这是将要选择性地创建高等教育机构模式的开始,也体现了将要吸取各国高等教育制度优点的意识。1872年颁布的《学制》是日本近代学校制度顶层设计的第一部法规。《学制》规定“学校划分为三等,由大学、中学、小学构成”,全国划分为八大学区,各学区分别建设一所大学、中学、小学。其中对大学简单规定了一项,即“大学系教授高尚诸学问之专门科学校,学科大略如此,包括理学、化学、法学、医学、数理学(学科后修订为理学、文学、法学、医学)。”[1]23由于当时小学和中学刚刚开始起步,《学制》中关于大学的规定只能化为乌托邦。《学制》颁布后的第二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二篇追加》,提出了建设专门学校的具体构想。1874年大学南校更名为东京开成学校,大学东校更名为东京医学校,成为日本式的专门学校,其中东京开成学校主要设置法学、化学以及工学三科,初具“综合性”。 1877年文部省发布通告将东京开成学校、东京医学校合并为东京大学,位于东京的本乡和神田两个校区,设置了法学、文学、理学和医学四大类学科的日本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正式建立起来。新成立的理学部设置了日本产业发展所急需的化学、物理学、工学、地质学以及采矿学等学科。合并之初的东京大学对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学校并没有什么影响,“不过是改名换姓而已,在大学建设上既没有推出积极的方针政策,也不见有什么理想和抱负”[3]。在管理上与合并之前更没有明显变化,由东京开成学校形成的各部和东京医学校形成的医学部分而治之。医学部的德国籍教授贝儿茨在日记中对两校合并记述了一些感受:“吾等小生活圈中,因政府引起之小革命(指两校合并而成立东京大学)……除名称变更之外,至今未见任何变化。”[1]28在教师的构成上,专业课的教师基本都是外籍教师,法、理、文三部只有3名日本教授,其余17名都是外国教授,其中,美国8名,英法各4名,德国1名。医学部有日本教授5名,外国教授11名,全部来自德国[1]30。对于教学语言来说主要是外语,甚至连考试和毕业论文也用外语。 1879年《学制》被废止,明治政府颁布《教育令》取而代之。相比而言,《教育令》在整个行文上更加简洁,对高等教育机构作了简短的规定:“大学校为教授法学理学医学文学等专业诸科之场所”,而“专门学校为教授专门一科学术之场所”[1]42。也就是说大学在性质上是综合性的,包含“专业各科”,而专门学校在性质上是单科性的,主要是“专门一科”。虽是一个极为简短的规定,但在《教育令》制定过程中围绕大学自治权、财政供给、设置主体、办学监督等主题展开了激烈讨论。讨论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对于日本大学而言,究竟是德国式“国家大学”还是美国式“私立大学”才是理想的大学模式? (二)更名为帝国大学致力于办成国家的大学 1886年3月1日《帝国大学令》的颁布使这一讨论暂时见诸分晓。东京大学在该令颁布的当日即改名为帝国大学(Imperial University of Japan),意味着日本政府旨在把东京大学办成“大日本帝国”的大学。与《学制》和《教育令》对大学进行抽象且扼要的规定相比,《帝国大学令》对大学的组织和制度作出了具体规定,标志着探索“日本大学模式”的开始。“如果说从明治维新到东京大学的成立是日本高等教育处于摸索路子阶段的话,那么帝国大学的出现应视为日本高等教育开始走向独自发展的道路。”[1]42帝国大学究竟以哪个国家为师?我们无法提出一个全盘照搬某个国家的结论,客观地看应该说是糅合了德、英、法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大学的一些制度要素,但总体上以德国的大学要素为多。因为从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来看日本逐步倾向学习德国体制,同时学术方面也出现以德国为师的倾向。如帝国大学成立之后德语是文理两个分科大学的必修课,德国籍教师数迅速增加,教授候补者的留学国也转向德国,在1880年之前派遣到德国的留学生在总共33名留学生中只占8人,而从1881年到1885年间,则在总共22名留学生中就占了18人,明显占据绝大多数[1]92。 为了成立帝国大学,明治政府经过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属于创建最高学府需要的就吸收、合并,与此相反,和最高学府不相称的就分离与舍弃,为了让东京大学合乎‘帝国’之大学的称号,一场毫不留情的再建工程急速展开。”[1]94一方面是剥离东京大学的“别课”,如别课法学科、别课医学科等“简易速成”的预备课程被废除。另一方面是合并高等专科学校。司法省法学校正则科于1884年移交文部省,1885年改名为东京法学校,更名后不久即被合并到东京大学。1885年底随着工部省的废除,工部省大学校合并到东京大学。合并过程中争论得较多的实属工学部,工学部由理学部剥离出来的工艺学科与工部省的工部大学校合并而成工科大学。但是当听说这一合并消息之后学生们进行了强烈抗议,举行反对运动,并向文部大臣森有礼提交抗议书。“工部大学校之教育法在于兼教理论与实际,理学为以后实业奠定基础,为企业提供原动力”,相反,“东京大学设置理学部,专门探究学术之真理(中略),远离实业,也只为考究理论,把学理研究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东京大学与工部大学校虽同冠大学之名,但两者在精神与组织方面并无相通之处。两者共存方可期待理学之研究与工业之壮大共同发达,工部大学校之不可废与东京大学理学部之不可废同出一理”[1]96。当然,反对合并之声音并没有发挥作用,通过合并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大学势在必行。虽然有一名英国教师提交了辞呈,但工部大学校的日本人教授和副教授基本都合并到了工科大学。合并到东京大学比较迟的乃是农科大学。1886年底农商务省管辖的驹场农学校和东京山林学校合并成立东京农林学校,1890年方才合并到帝国大学称为农科大学。通过合并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科,拆分弱势学科,大大提高了帝国大学学科的综合性和水平,尤其是工、文、理三个分科大学经过拆分重组之后学科数量大幅增加,逐步构建了富有日本本土特色的学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