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专业硕士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13年录取人数已突破22万,已占硕士生录取比例的40%,到2015年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比例将达到1︰1。专业硕士教育将要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培养经验不足,这就带来了诸多培养问题,面对未来,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寻找到解决之道,本文将以培养模式为着眼点进行探讨。 一、专业硕士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硕士教育大而不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学生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亟须提高 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专业硕士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规模上来说,近5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年均增长近33%,2015年招生将达研究生招生总数的50%。从门类上来说,目前的39种专业硕士,涉及经济管理、理工、法律、社会、农医等多个学科和方向,涵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方面。从培养类别而言,已形成了全日制培养和在职培养相互补充的培养格局,2010年以来,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张,全日制学生比例也大幅增长,一举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以在职培养为主的培养方式。从社会认知上说,专业硕士教育是最近几年备受关注的研究生教育话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专业硕士概念已逐渐被社会大众所认知。这些,都为促进专业硕士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虽然我国专业硕士教育在规模和门类上已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专业硕士教育尚未做强,并未形成良好社会认可,根据北京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的调查,专业硕士对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满意度为61.9%,低于学术硕士。[1]在笔者针对MBA/MPA的研究中,12所不同地区不同类别高校回收的626份问卷显示,专业硕士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为59.1%,对教材的满意度只为46.6%,对实践教学所占比重的满意度只有43.4%,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满意度也只有44.2%。目前,许多人还存在对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质疑,而对学术硕士有更高的认同感。 (二)培养过程面向理论的多,面向实际应用的少,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与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定位脱节 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中,由于路径依赖,导致了从学术硕士到专业硕士的“简单移植”,这种移植在培养具体环节中体现最明显,面向理论偏多而面向应用少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完整的培养过程包含了从入学到毕业质量评价的整个流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在整个流程中的应用导向都存在不足。在招生上,面试比重小且针对性不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不足。绝大多数院校在专业研究生的选拔中仍采用对学术硕士要求,选拔机制和考试形式存在不足。在培养方式上,应用导向不足,存在从学术硕士到专业硕士的“移植”现象,具体来说,理论讲授偏多,实践性教学不足。此外,在社会导师的引入和使用上不足,在校教师的实践经验不够,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专业硕士培养上的应用导向和质量。 应用导向的不足,说到底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不足,这与专业硕士强调实践性的目标和定位严重不符,这是目前我国专业硕士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三)培养单位对专业硕士培养重视不够,一些学校重招生轻培养 相比学术型硕士,目前高校对专业硕士在培养上的重视不够,很多学校和教师把专业学位教育放在经济利益上,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重视不足。笔者针对MBA/MPA所做的调查显示,从指导频率上看,专业型硕士生的教师指导远远不及学术型硕士生教师指导得多,尤其在一周一次的频次上明显偏少(专业硕士导师一周一次的占15%,而学术硕士为30%,比前者高出1倍)。[2](见图1)
图1 教师对两类硕士生的指导频率 在以上问题中,应用导向不足的问题最突出也最核心,应用导向不足的根本在于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实践能力提升既是应用能力提升的基础和关键,也是专业硕士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解决实践能力的问题培养模式是关键,因此,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并提出实现途径,是解决专业硕士实践能力不足问题的新探索。 二、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由于发展的速度快,同时受到学术硕士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专业硕士一直没有真正形成与专业硕士定位匹配的培养模式,也就是以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专业硕士发端于实用主义盛行的美国,从产生背景来看,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当时的人们把学徒制培养形式和专业学院的专业性讲座结合起来,从而设立了专业学位,并发展出了专业硕士学位和专业博士学位,经过了百年发展,专业硕士学位成为专业学位中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学位。从设立到现在,专业硕士从未把理论与学术能力的培养作为其培养目标,可以说,专业硕士培养从一开始,就区别于传统学习和课程教育理念,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非理论能力。在专业硕士教育被引入我国后,我国是在学术硕士教育的基础上建立专业硕士教育的,导致了我国专业硕士培养中面向理论过多。为此,围绕专业硕士培养定位,来构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是解决专业硕士培养问题的关键。 (一)构成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的要素 实践能力一般被人们理解为动手能力或者知识的应用能力,在理论界则一直有不同的界定,美国学者斯腾伯格(1983)首次给出了一个专业性的理解,认为实践能力是一种心理行为,人的社会行为是心理行为的外化。我国学者傅维利综合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认为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3],这一定义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同。可见,实践能力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应用能力,它综合了体力、智力和心理的因素,并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显示出来。傅维利还在大量的事实观察、分析基础上,发现个体的实践能力可以包含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其中,一般实践能力为个体在不同领域中都表现出来的能力,比如运动能力、记忆能力等,专项能力则是个人在某一方面的特点能力,是一种专门的能力,情境实践能力则是个人在不同环境下更加特定情况解决特点问题的能力,它涉及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这一对实践能力的定义和要素的分析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本文在这一要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硕士,对其实践能力构成要素进行进一步的细分。(见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