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在席卷全球的基础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中,莱文(B.Levin)一语中的地指出,随着变革的经济理论日益占据统治地位,推动教育改革的国家大都以经济发展为诉求、以积累人力资本与别国展开竞争为目标。[1]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印证了莱文的观点。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部于2009年下发文件,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2]。2009年①全国专业硕士毕业生仅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7.2%,2013年则达到28.2%,增幅为4.57倍。②从2009年到2013年,专业硕士规模扩展至总额的41.57%,到2015年将与学术型学位平分江山。然而,在专业硕士教育急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例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专业素质亟待提高、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较低等等。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多侧重于专业硕士教育的制度设计和经验介绍,基于实践改进的调查研究较少。本研究拟运用访谈法,以S大学践行政策的过程为案例,对专业硕士的扩招进行质性研究,并从实践的角度说明专业硕士扩招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对策。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笔者基于加拿大约克大学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系统,以标题或关键词中含“professional degree(专业学位)”为条件,分别在ProQuest和Web of Science两大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在初次检索结果的基础上,又删除了主题与“博士专业、博士学位、学术型学位、本科生学习与研究、学士学位”相关的文献。1940-2013年,两个数据库分别收录58篇和129篇专业硕士学位相关期刊文献。
图1 ProQuest和Web of Science历年文献收录数量 1940-1979年收录的文献大都基于实践对某一特定职业技能和人才的需求,阐释增加这一特定领域专业学位的原因,并描述其在招生、教职、课程设置、评估等方面的一般要求和标准[3-6]。较之前一个阶段,1980-1999年收录的文献开始分析在某一学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具体要素在人才培养与质量改进中的意义与价值。此外,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对硕士学位教育质量的评估,但是之前的评估过多地关注资源,忽视学生的成长与收获[7]。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评估应该侧重于学生就学期间的满意度,及其在就业中的专业自我反思能力和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比如,在制药工程领域,研究者通过调查毕业生的学业收获及其在就业中所需的知识、技能情况,提出改进建议。[8-9]在软件工程领域,研究者基于学生调查说明已有的培养方案只是为了培养“今天的而非未来的软件工程师”,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模块化的核心课程、技能培训工作室的实践项目、选修课程等实现目标。[10] 2000-2013年的研究主题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如何改进特定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首先,从历史的视角,根据社会对人才职业技能需求的历时变化指出,专业教育应基于社会发展对人才职业技能“专精”和“通识”(depth of and breadth of skills)的需要提高质量[11-12]。其次,从课程改革的视角,在设置课程时要吐故纳新,界定课程的最低标准[13],鼓励跨学科的课程设置[14]。再次,从评价学生的视角,研究者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合理的评价来促进学生的整合性学习,其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被认为是鼓励学习者形成慎思明辨思维技能的重要手段[15]。第二类是对专业学位项目进行认证,分析认证与质量保障之间的关系。研究者指出虽然对专业学位的学科专业进行认证是必要的,但是认证强调的应该是专业学位教育的标准(standards),而非将专业学位教育标准化(standardization)。[16]至于认证和质量保障之间的关系,研究者指出质量保障是外部和内部质量评估的一个不间断的过程;认证则是质量保障最常见的一种可能结果,是专业开设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外部专业机构对其质量认可的一种标签。[17]第三类是分析获得专业学位的毕业生的能力和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基于雇主调查指出,进入21世纪之后,较之学科专业知识技能,雇主更看重软技能/通识技能。[18]基于问卷调查,研究者认为毕业生应具备工具性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和综合能力,其中尤以综合能力(道德承诺、责任心、学习能力、工作动机、自身改进的能力与需求、达成目标的动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产生创意的能力)更为重要。所以,专业学位教育也要从强调工具性技能转向强调综合能力。[19] 2.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笔者以题名和关键词含“专业学位”且题名或关键词不含“博士”“学术学位”为条件,分别在维普和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③1981-2013年,两个数据库分别收录436篇和683篇此方面学术期刊文献。 总体上,国内学者关于专业硕士的研究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研究者从政策制定的视角,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早期探索、试点工作、积极发展和跨越发展。[20]其中,早期探索(1981-1989年)和试点工作(1990-1996年)阶段的文献主要以介绍和宣传为主,一方面借鉴国外经验说明为何设置专业学位[21],另一方面宣传设置专业学位的意义[22]。积极发展阶段(1997-2008年)的研究包括:(1)基于政策演变回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23-24];(2)对具体学科领域内设置研究生专业学位及其培养模式、实践经验的介绍研究;(3)跨越具体学科特点,从普遍意义上分析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25],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理想型”的反思[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