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指在大中城市用各种运输工具运送乘客的运输系统。①它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居民生活均有重大影响,是维系城市功能的重要工具。城市人口则是指常年居住在城市中的、与城市活动有关系的人口。②它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是城市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关于城市交通与人口的相互作用问题,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在《城市定位论》中强调,“交通使人口和财富集中,从而为城市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而形成后的城市具有各种交通设施方便居民,又导致人们继续向城市集中”。③19世纪末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公共交通已经成为联系民国“首都”南京城市空间的纽带。当时公共汽车、京市火车、出租汽车、人力车等交通工具不断展现,不仅与城市人口④良性互动,而且推进了城市化进程。以往学界虽对相关论题有所涉及,但论述两者相互关系者,尚付阙如。⑤有鉴于此,本文拟揭其端绪,以策将来,倘有挂一漏万之处,尚期方家补正。 一、公共交通与人口需求的互动 交通因需求而生,交通的目的是满足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需求。“各地人民因生活上、事业上之需要,有无相通,行旅之往来,自属切要,运输事业便应运而生。”⑥民国以降,南京屡次建都,导致人口辐辏,因而符合大众需求的公共交通便应运而生。 其一,公共交通是适应人口增长所导致的需求而产生的。1920年代初,时人即指出公共汽车交通的必要性,认为“近年南京人口日繁,此项交通实不可缓”。⑦指出“自城南至下关相距二十余里,虽有人力车及马车,费时既多,经济亦不见甚省。而下关至中正街之(京市)火车,乘客纷杂半为兵士,尤感不便。城内居人感觉有创设长途(公共)汽车及电车之必要”。⑧当时城市人口已近40万(如表1),对公共交通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火车以机车损坏仅开单班,供不应求”,⑨“尚不足以便商贾而利运输、便行旅而利交通也。于是长途汽车乃应运而生。一以补铁路之不及,一以利于役口往来”。⑩于是1924年4月“宁垣公共汽车”得以正式开始运营,虽“车资较黄包车价略昂”,但“该公司乃应需要而创设”。(11)
自1927年国民政府“建都以来,机关林立、往来频繁”,南京“为首善之区,冠盖荟萃,车水马龙肩摩毂击”。(12)因而人口迁移更为频繁,次年即出现“全市人口突由三十六万余增至四十九万余,一年间增十余万,可见移住者之众”现象。(13)1931年初全市人口为581156人,至年底即达到653948人。(14)有学者指出,1933年南京人口为77万,而因建都迁入的人口达50万。(15)至1936年,南京人口年递增率已达14.2%,高于同期各省市的平均值7.3%。(16)据同年的调查,南京人口籍贯来源包括28个省、6个特别市和蒙、藏、疆等地,其中南京市籍仅251669人,占总数的26.61%。(17)推而言之,“南京一方为政治都市,一方又为工商业都市,人民之移住实且为人口变化中之最大原因”。(18)这说明战前南京人口增长是因迁移所致,属“机械增长”,(19)城市规模基本维持在百万以上(如上表)。在此背景下,“本市繁荣日甚、人口增多,公共交通设备需要日切”,(20)导致该行业迅速扩张。如1928—1934年,全市汽车由144辆增至1464辆(含公共汽车),人力车由5334辆增至8628辆。(21)汽车增幅为最,实因“南京建设国都以来,市政日趋发达,汽车业适以社会之需要”;(22)人力车虽次之,亦因“莫都以来人口激增,故人力车之需要与人口数量之增加,几成正比例”,1936年全市人力车夫已达19598人。(23)全市“营业各种车辆中,以汽车及人力车数量为最多”。(24) 伴随着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一方面公共交通发展所需的客流量得以保证,另一方面市民对迅捷舒适的交通工具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作为机械交通之代表的公共汽车和京市火车,与畜力交通相比更具优势。例如,当时“合燕路为自和平门至燕子矶、八卦洲等处之交通要道,沿途工厂、学校甚多,每日往来人数平均当在千人以上”,1935年3月20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即致函南京市府及当时“我国第一大商办汽车公司”——江南汽车公司,商议运营公共汽车的事宜。(25)至抗战前,南京人口为1018795人。(26)此时江南汽车公司“已每日行驶车辆为一百二十辆至一百四十辆,每日乘客人数达十二万人。当时南京人口约为百万,即每日有十分之一以上之市民与公司保持接触”。(27)不仅如此,作为“京市交通枢纽”的京市火车,“客车车厢每辆可乘坐八九十人”;(28)1929年载客为372443人,1930年357816人,1931年426862人,1932年432225人。1933年312040人;1929—1933年进出站总数达1901386人。(29)1935年7月至1936年6月间,其运送旅客为76万余人,即战前“平均每小时有南北客车各一次,每次可载客五六百人,每月载客达五六万人”。(30)由此看来,公共汽车和京市火车已成为当时南京市民最重要的出行工具。 其二,公共交通承负着人口剧增之压力。随着城市扩张和人口膨胀,市民的交通出行量加大,对公共交通的压力亦随之显现。事实上,自“首都成立以后,人口突然增加十万余”(31)的状况,既导致了城市人口对公共交通的需求增加,又产生了对公共交通的更高期许。定都之初,“本市市内交通设备未能十分完善,市民往来尚感困难”。“首都现代步者以人力车为大宗,其次为汽车与马车,其余则为市府直辖之小火车与商办之公共汽车,然均不能达交通之需要”。“火车车辆窳旧为尤甚,不能博得多数乘客之乐,况且路线单简,尤不足供全市交通之需要”;而“公共汽车,本市现仅有商办汽车公司兴华一家,惟车辆不多,路线亦未普及,与首都面积及人口为比例,殊难适合一般市民之需要”,“车辆过少,无力扩充以应全市公共交通之需”。(32)因而1933年江南公司呈文当局,认为“本市区域宽广,互距辽远,益以庶政之繁盛、事业之进展,兴华公司原驶两路绝对不敷市民之需求”,申办市区公共交通路线。(33) 而自1935年江南兼并兴华并单独经营南京公共汽车业以后,继续面临着人口递增的状况。该公司“近来营业现状,长途与市区均感觉车辆不敷应用”,“车内拥挤杂沓之事实,有时仍未能完全解决”。(34)因而,“虽少有盈余,但添增车辆及设备等尽为发展交通之用。目前每至星期及节日,车辆拥挤异常,若非逐渐多增车辆,远不能应市民之需要”。(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