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可编程、网络化的媒介已成为迅猛发展的媒介景观的一部分,改变着发达国家中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商务交往、社会交流、人际沟通,或许最为重要的是,思维认知。本文探讨下面这个假设:我们正处于认识方式的一场跨代际变局之中,这场变局对各个层面的教育均提出挑战,高等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年龄组别排位越是靠后,变化越是明显。当今的大学生身上,变化已经显而易见。然而,若要见到变化的效应全力释放出来,恐怕要等到目前12岁的青少年到达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龄之时。我们应当意识到这场变局,理解其成因,创造性地思考各种新教育策略,提出创新,以适应即将到来的新局面。唯此,方能做到未雨绸缪。 认知方式的变化可见于两种注意力模式——深度注意力(deep attention)和过度注意力(hyper attention)的对比之中。深度注意力是传统的人文研究认知模式,特点是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于单一目标之上(例如,狄更斯的某部小说),其间忽视外界刺激,偏好单一信息流动,在维持聚焦时间上表现高度耐力。过度注意力的特点是其焦点在多个任务间不停跳转,偏好多重信息流动,追求强刺激水平,对单调沉闷的忍耐性极低。从下面这幅图景中可以看出两种模式的区别:一位大学二年级女生坐在安乐椅上,双腿下垂,聚精会神地阅读《傲慢与偏见》,丝毫没有注意到10岁的弟弟正端坐在键盘前,手里猛摇游戏机操纵杆,玩着“飞车大冒险”电子游戏。两种认知模式各有短长:若要解决单一媒介中的复杂问题,深度注意力自然再合适不过,可为此牺牲了对外部环境的敏锐度和反应的灵活性;过度注意力擅长于应对迅速变化的环境和相互竞争的多焦点,弊端是面对非互动型目标时——例如,一部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或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往往缺乏耐性,难以长时间维持某一焦点。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首先出现的无疑是过度注意力,相对而言,深度注意力是一种奢侈,需要群体合作以创造出安全的环境,无须时刻提防外部风险。当然,高度发达的社会很久以前就有能力创造出有利于深度注意力的环境,教育机构尤其擅长如此,提供各种资源,将安静的环境和给定的任务结合起来。也唯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此类任务才有全面完成的可能。于是,深度注意力成为教育界的标准认知模式,实际上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而过度注意力则被视为行为缺陷,根本算不上一种认知模式。若是没有发生由深度注意力向过度注意力转变的跨代际变局,上述情况原本也没有什么问题。可变局既生,教育者的期望和年轻人所青睐的认知方式发生了严重冲突。当今的教育者接受的是深度注意力下的教育,这种模式内在的优越感在教育者心中早已根深蒂固。至于年轻人,只能削己之“足”,以适应长辈为他们定制的“履”,苦不堪言。危机已预伏于前方。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评价过度注意力相对于深度注意力的优点,严肃反思如何才能综合两种模式的长处,据此全面修订我们的教学方法。不过这是后话了。首先,让我们看看,有哪些证据表明,我们正处于一场由深度注意力向过度注意力转变的代际变局当中。 一 向过度注意力转变:媒介一代 我曾与全国各地的一些教育者交谈,从他们那里收集到的信息表明,学生的注意力模式正在由深度注意力向过度注意力转化。2005年到2006年期间,我有幸成为美国优等生联谊会访问学者,多次外出访学,每次为期三天。这期间,我开讲座,与各校教员交流,也与学生开座谈会。我不断从教员那里听到这样的话:“怎么才能让学生读长篇?我真是没辙了,只好让学生读短篇。”向学生做问询时,认可深度注意力的学生和青睐过度注意力的学生大致旗鼓相当。不过,几乎所有的学生一致认为,他们年幼的弟妹们已完全偏向了过度注意力。 当然,此类总体印象并不可靠。于是那一年底,我正式开始了本课题研究。许多人都曾对这一现象加以解释,斯蒂文·约翰逊(Steven Johnson)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归于在青年一代日常生活中媒介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关于青年一代媒介使用习惯的最权威调查有凯瑟家庭基金会(Kaiser Family Foundation)委托完成的调查报告《媒介一代:8~18岁青少年生活中的媒介》(Generation M:Media in the Lives of 8-18-Year-Olds)(以下简称《媒介一代》)。该调查集中了2032例具有统计代表性的样本,对其中694例做详细调查,要求接受调查者在7天时间内坚持记媒介使用日志。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接触媒介的日平均时间达到惊人的6.5小时,一周7日,天天如此。考虑到有些时段里接受调查者同时接触多种媒介,总平均时间(包括各种媒介源)上升到8.5小时。其中,电视和DVD占3.51小时;MP3、CD和广播占1.44小时;互动型媒介,如网络冲浪,占1.02小时;电子游戏占0.49小时;阅读垫底,仅占0.43小时。咱们这些从事文学研究的人或许已对纸质图书阅读习以为常,可对于青年一代而言,书籍恰恰是他们闲暇里最少问津的媒介。 调查也问及青少年在何种环境中完成家庭作业。30%受调查者报告,做家庭作业时总是同时关注其他媒介,如网上即时聊天、电视、音乐;另有31%报告“有时”如此。青少年在完成教育者所布置任务时,有时或大多数时间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如完成家庭作业与关注其他媒介交替进行,“33%是音乐,33%是电脑,28%是阅读,另有24%是电视”。我使用“交替进行”一词,是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所谓多项目同时推进其实是在多个项目间迅速交替跳转。一些学者(如Rubinstein,Meyer,Evans)的研究也表明,多项目同时推进时,效率急剧下降。因此,真正省时的做法是完成一项再开始下一项,而非多个项目齐头并进。由此得出结论:青少年之所以偏好多项目同时进行,而非理论中更省时的做法,一定有其他理由。其中一个可能的理由是:青少年青睐的是高强度的外部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