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园,又名“双清别墅”,①最初以清幽雅致的中华园林景致和文人雅集闻名海上,但后来却成为西方舶来品——电影在中国最早的固定放映地,20世纪初又多次成为商人、学生、革命党人的公共集会地。这是近代中国城市作为半殖民地在都市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独特历史现象。古香古色的私家园林如何成为兼营中西娱乐的商业场所?清幽隐逸的徐园如何成为集政治场、公益场、宴会场、花园等多种空间和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准公园?其背后的推动人群有哪些?这种改变与上海都市化进程和近代中国急遽的政治与社会变革之间有何关系? 目前学界有关徐园的研究,大多是将其视作与张园性质相同的近代经营性私园,集中探讨其作为一种新的公共空间产生的原因及意义、以盈利为目的和兼容中西文化的海派色彩,及其对市民意识的形成、中西文化融合和上海城市变迁的意义。②但是徐园并不同于张园,张园诞生于上海租界,一开始就浸染了浓郁的商业化和西化色彩,而徐园则诞生于华界,是典型的传统江南私家园林,随着租界扩展和民主革命思潮的高涨,江南买办商人、文人等人群不断利用和改造徐园,才使之逐渐从隐逸的私家园林转变成为世俗的供民众公共活动的城市准公园。通过研究徐园近代变迁的具体案例,可以了解近代园林社会和空间功能的变迁,而且可以审视推动徐园变迁的相关人群,特别是江南富商、文人群体在近代快速都市化和民主革命思潮澎湃的急遽社会变革时期,对于自身身份和认同的转变,以及江南传统文化在上海都市空间中的现代转型。而这些都被以往关于近代园林的研究所忽略。鉴于此,本文拟以徐园1880年代到1910年代的变迁过程为个案,考察江南买办商人、文人群体在近代都市化和民主化进程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转型,以及江南传统文化在都市空间的变迁,尝试提供一种新的近代园林研究角度。 尽管自15世纪起商人在江南地区的地位逐渐上升,但只有遵循士人的道德规范的商人才被社会所认可。自明中叶起,江南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商业利润的诱惑和江南文人科举入仕道路的艰难,使得一些士子开始弃儒从商,商人逐利不再被江南士人和文人所蔑视。但是,商人却必须以士人的道德和荣誉观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必须表现得“符合社会中尊士从儒的标准”才能被社会所接受。③对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批买办商人来说,虽然在商海中获取了巨大的经济财富,但因为国人尚处在天朝独尊的社会心态中,从上层官员到普通百姓都认为“食夷利者贱”,对买办普遍带有一种憎恶情绪,④所以买办商人始终进入不了上流社会,总感觉低人一等,往往耻言自己的买办身份。容闳曾说“买办之俸虽优,然操业近卑鄙”,“以买办之身份,不过洋行中奴隶之首领也。”⑤ 为改变世人对买办的轻蔑看法,一些买办商人便在日常生活中尽力体现士人意趣和精神追求,努力构建自己的雅士身份。他们在商业之余暇创作诗词、研习书画,修筑优雅古朴的传统文人园林。自明代起,建造一座体面的园林是中国商人们获取社会政治地位和审美权威的最典型方式,同时也可保证赚取持续利润所必要的经济联系。⑥通过建造古典雅致的符合士大夫隐逸文化的私园来凸显自己的品格情操和文化趣味,便成为19世纪下半叶出身江南的买办商人们的一种选择。 徐棣山正是出身江南书香门第的买办商人,他因太平军入浙被迫到上海谋生成为买办,在商海中获取了巨额财富,却未获得与经济地位相匹配的社会和文化地位。徐棣山系海昌盐官礼派支,其父徐良群,由俊秀援例奖给县丞,历署南汇、太仓、大团等处丞佐巡检,“擅六法于花鸟虫鱼,工雅细腻”,“平素与乌程费丹旭、石门倪芥荪画酬谢答,时相切磋”⑦。饱受家庭熏染的徐棣山,虽因家庭变故不得已进入洋场成为精通洋泾浜英语的买办富商,但在心灵深处和生活习性上,则仍然保留着一脉士大夫的文化情韵。⑧不仅捐纳取得“司马”官职,闲暇时还喜欢舞文弄墨,以凸显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高尚品格。他曾在“酒酣耳热之际”,与池志澂、袁翔甫、唐雨苍、陈正卿诸君“唱和为诗”,⑨还擅长画传统花鸟画,他的《寒汀落雁》、《仿新罗山人笔法》等四幅花鸟图与任伯年、吴昌硕等大家的画作同时被收录进《芥子园画谱》中。 为摆脱“洋奴买办”的标签,构建儒雅名士的身份,徐棣山于1883年起仿效士大夫之风,陆续营建徐园、铭园、水云乡等私园以自娱养身,其中徐园最负盛名。当时,他在上海开设怡成丝栈,且是怡和丝厂的三大董事之一,家资颇丰,⑩但体力渐衰,在医友劝告下开始注重休闲养生,在闸北唐家弄北修筑徐园。(11)最初修筑徐园是想营造一个超脱于繁华闹市之外的怡情养性之所(正如园名“双清别墅”所寓意),一个“思想及行事皆无尘俗气”的第二居所。因此,他没像张叔和那样营建一个宏大堂皇的欧式风格园林,而完全延用传统私园的造园思想和手法,把其打造成为一个追求意境美的传统江南园林。 徐棣山对徐园的设计修筑颇具匠心,体现了崇尚自然的古代造园思想,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虽然占地仅3亩左右且园外无景可借,造园颇有难度,他却巧妙布局,叠山理水,植木栽花,使山石、花木、亭榭、水体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传统园林有法而无式、迂回曲折、参差错落的灵动机变。园中间是以“鸿印轩”为主的建筑,与假山、林木隔水相望,周围以亭廊掩映。正厅“鸿印轩”不过三间,采用雅淡的单檐卷棚歇山屋顶。园门处采用“先藏后露,欲扬先抑”的抑景手法,以一片竹林为屏障,“青葱蔓延,园中诸景不使一目了然”,一泓清水在全园“穿插回旋,遇方成圭、遇圆成璧,玲珑剔透,莫名其妙”,“为楼隐者、为谷曲者、为径坦者、为蹊缭者、为廊跨者、为桥,无不位置攸宜,错落可喜”。(12)全园布局在风格上延续了江南文人园清雅朴茂的风格,实现了建筑、山水、花木及自然美、建筑美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