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与困惑 刘福春 《中国新诗编年史》出版了,关于这部书的撰写虽然在该书《后记》中有所交待,但仍觉得还是有话可说,现就为什么要撰写新诗编年史、撰写一部什么样的新诗编年史以及其中的不足与困惑简述如下。 一、为什么要撰写新诗编年史 我在该书《后记》中讲到,自1980年2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我一直从事新诗文献的收集、整理和新诗史研究工作。三十多年,我阅读了文学研究所图书馆所藏1949年前的全部和1949年后的大部分新诗书刊与其他文学期刊,访查了全国50多家图书馆收藏的早期新诗文献,与诗作者通信近万封,并收集到诗集、诗刊、诗报、诗论集、书信等新诗文献几万件。随着对新诗文献掌握的增多和对历史了解的深入,渐渐有了撰写新诗编年史的冲动。至于所以选择编年体这种形式来撰写新诗史,现在想一想,主要有以下原因。 1.超大的空间可以容纳复杂的历史并发挥我之所长。编年体这种形式即有时间的纵深,更有空间的广度,超大的空间可以容纳近百年新诗的丰富与复杂。这里没有篇幅限制与章节的约束,你可以尽情地去发掘、开采新诗文献并充分地利用。我收集、整理新诗文献三十多年,有了十分可观的积累,如何最有效地使用这些文献,编年体无疑是最好的形式。 2.简单而严格的时间顺序可使庞杂的历史得到清晰的呈现。近百年的新诗历程是曲折而复杂的,繁多的创作与出版,纷杂的社团和论争,不同的地域和差异的形态,等等。分类与归纳的困难很大,也会造成一定的舍弃与遮蔽。而编年体这种形式却使操作变得非常便利,只要遵循日月年这简单的排列就可使混乱的历史显得有序。这一形式是严格的,也是自由的。你必须严格地遵从时序的规则,而在每一个时间点上又是开放的,不同空间的不同事件都可以在同一时间点上展开。 3.无人问津而可填补研究之空白。无论是我开始撰写编年史之时还是到现在,章节体(纪传体)的新诗史已经出版了很多,但编年体新诗史还未见有他人去做。撰写一部新诗编年史,无疑可以填补空白,也是新诗史研究的需要。 二、撰写一部什么样的新诗编年史 总的说来,我希望这265万字的著作能够既忠实于历史又有新的发现,更深和更广地展现当时的风貌和上一世纪新诗创作的成就与问题,勾画出新诗演变的曲折轨迹,还原其原本的丰富与复杂。具体的努力有下面六点。 1.问题意识。近些年我比较关注新诗史中的问题,这也是这部著作想要突出的。在撰写《中国新诗编年史》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到,面对20世纪的新诗,只是从艺术和诗的角度进入会感到资源十分贫乏,像新民歌、“文革”诗歌等等,20世纪很大一部分新诗作品并不是艺术或诗的,但如果站在问题的角度加以审视,其丰富、独特和复杂怕是中国诗歌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能相比的。《中国新诗编年史》力求能更多地包含和揭示近一个世纪新诗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可以说这部著作就是一部问题史,因此在资料的取舍上与其他新诗史有了很大的不同。 2.可信客观。这一点应该是此类著作的基本要求,我当然也不能例外。为保证叙述可靠,我尽量使用第一手资料,宁缺勿滥,而且每一条都要注明出处,努力做到无一字无来历。在叙述上力求客观呈现,不用主观判断之语,只摆事实,不讲道理,我相信史料自己会说话。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讲的客观也只能是相对的,我不可能将收集到的文献全部写入编年史,必须要进行适当的选择,有选择就很难做到客观。而且我也并非一个冰冷的历史记录者,撰写的过程中不能不带着感情,甚至还可能带有偏见。 3.考镜源流。这一目录学上的术语我借用于此不知是否合适,但确是我的一个努力方向。新诗是如何开始的,又是如何发展的?或者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新诗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都是我一直的追问。我想通过这部编年史比较详细地描述我所发现的新诗发展的过程,它何时诞生,都有哪些人参与,出版了什么书刊,举办了何种活动等,使新诗的流变能够获得具体的呈现。 4.丰富广阔。丰富与复杂是我对近百年新诗的一个理解,也是我用心呈现的重点。因此在引证文献上,除了新诗本身的文献之外,我也使用了大量相关文献,甚至是使用了一些别人忽略或不用的材料。在地域上,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史实融为一体,使不同空间、不同形态的新诗史事在同一时间点上能够互动。作品的选择上,在重视有“影响”和“优秀”的同时也收入了大量并不“重要”的作品,这样做一是为呈现新诗创作的生态和原貌,也含有对一般新诗写作者的尊重。 5.有趣可读。《中国新诗编年史》出版后,一些朋友觉得这部书还有趣可读,这也是我的一个追求。应该承认,此类著作一般是作为工具书来用的,可读性不强,或者基本没有可读性。而我一直强调中国新诗史是丰富的、鲜活的,新诗编年史不应是干瘪的条目的堆积。为表现这丰富和鲜活,我大量引用了当事人当时的日记和后来的回忆等,呈现了一些历史的细节,从而让所述的历史更显得丰满,也增加了此类著作的有趣与可读性。 6.独立完成。从近年出版的一些文学编年史看,多为集体的合作,个人独立完成的不是很多。集体合作可以较快见到成果,个人的努力则需要耐力的磨练。合作的编年史有其优势,个人独立完成也有其特点。独立完成是我的选择。 三、不足与困惑 《中国新诗编年史》出版后得到了朋友们的许多好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明显的,有些问题则隐藏在此书长处的背面,并一直在撰写中困扰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