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加坡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政策 作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及转口贸易中心,新加坡一直是一个多种族、多元文化的社会。除了占人口约75%的华人,还有马来人(13.3%)、印度裔(9.2%)和欧亚裔等不同族群,宪法规定的官方语言也多达四种。新加坡强调种族和谐,在立国之初就确定了各族平等的政策,并且鼓励多元文化发展。1988年,新加坡政府成立了文化艺术顾问委员会(the Advisory Council on Culture and the Arts),研究文化艺术在新加坡的国家发展中所能担当的角色。委员会认为,艺术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培养国民认同感和发展旅游娱乐业。在审查了文化艺术在新加坡的发展情况以后,提出了以下建议: 1、在大学及前大学阶段加强艺术教育。 2、改善文化设施。 3、强化文化遗产及视觉艺术收藏。 4、通过媒体在社群之间开展艺术推广。 经过10年努力,文化艺术顾问委员会的上述建议基本完成。为研究新加坡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中文化艺术所能起到的作用,新加坡政府又进行了第二次评估,并于1999年通过了一项为期五年的“文艺复兴城市计划”(Renaissance City Project),目标是将新加坡发展成为一个杰出的全球艺术城市,通过文化艺术的发展,将新加坡建设成为在工作、生活与休闲等方面都富有吸引力的地方。2005年开始实施的“文艺复兴城市计划2”,增加了资助金额,重点放在政府和企业界合作,将文化艺术作为新加坡在国际上进行整体形象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伦敦举办新加坡文化节,并于2006年开始举办“新加坡双年展”,力图发展成为东南亚艺术展示的中心。2008年出台、2010年开始实施的“文艺复兴城市计划3”,以特色内容、动态生态系统和社区参与为重点,以宜居的城市环境吸引各国人才到新加坡进行创作,并通过种子基金、社区参与计划等项目,大力推动自身人口的文化艺术素养发展,培育良好的城市文化艺术氛围。 通过连续推出三部“文艺复兴城市计划”,新加坡近年来的发展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因其不断繁荣的文化景观,新加坡在国际排名中被认为是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二、新加坡公共文化发展概况 (一)公共文化投入 2003-2007年新加坡政府对艺术与文化每年平均投资大约是1.14亿新币,包括拨给国家艺术委员会、国家遗产委员会、滨海艺术中心、新加坡交响乐团、新加坡华乐团的运行资金。“文艺复兴城市计划”前两期的资金更多地投入到扶植艺术家及艺术团体的项目及对历史遗产的宣传推广之中,“文艺复兴城市计划3”则在5年间额外投入1.16亿新币,以实现新的发展目标。根据预算,2011-2015年新加坡政府每年放在文化与艺术上的经费将在3.64亿新币左右[1]。 仅靠政府拨款,对实现新加坡发展成为“全球城市”的长期愿景来说是不够的。成熟的文化领域需要建立一个同时包括私人与公共领域的经济模式。在新加坡,包括企业赞助在内的私人投入平均每年在4,000万新币左右,约占每年投入文化艺术领域的运作资金的25%,但如果算上基建开支,这一比例就将低得多[2]。新加坡信息传播艺术部认识到当地艺术社群缺乏筹资、艺术管理及关系管理的能力,正在考虑建立一个独立的艺术及商业机构,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建立起伙伴关系,同时为文化艺术组织提供艺术管理能力建设及顾问服务。 新加坡艺术领域近年来的重大捐赠行为包括Liu Kang 2003年捐给新加坡艺术博物馆(the Singapore Art Museum)的美术藏品、2008年新加坡艺术博物馆从艺术家吴冠中手中获得价值6,600万新币的113幅作品的捐赠、2008年杨路林信托基金向杨秀桃音乐学院①第二次捐赠2,500万新币、Ngee Ann Kongsi捐给新加坡艺术学院(SOTA)1200万新币。其他非金钱形式的捐赠如借展、艺术品捐赠及联合推广活动等也纷纷增长。2007年,捐赠给国家遗产委员会的艺术品的注册价值达236万新币,借展作品的注册价值达1.8亿新币,比1999年增加了一倍多。 (二)公共文化设施 在文化艺术顾问委员会1989年的报告中,已提出新加坡要加强文化艺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及设备的改善。从文化艺术顾问委员会后来发展出国家艺术委员会(National Arts Council)、国家遗产委员会(National Heritage Board)、国家图书馆委员会(National Library Board)等组织,并成立了新加坡艺术博物馆(Singapore Art Museum)、新加坡历史博物馆(Singapore History Museum,后改称为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亚洲文明博物馆(the 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滨海艺术中心(the Esplanade:Theatres on the Bay)等重大文化组织及设施,为新加坡繁荣文化景观提供了硬件基础。信息传播艺术部的目标是在新加坡打造一个文化与娱乐区,在规模、多样性及繁荣程度上可以媲美纽约的百老汇和伦敦的西区剧院。 2002年10月,斥资新币6亿元的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Esplanade)正式开幕。该艺术中心位于滨海公园,占地6公顷,包括拥有2,000个座位的戏剧院与1,600个座位的音乐厅、可容纳220人的小剧场、250人的音乐室、户外剧场与三层楼高的购物中心。Esplanade之于新加坡,是一种野心的展现,代表新加坡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气息及设施,是新加坡与世界接轨的文化桥梁。造型独特的圆顶为它赢得了“榴莲”的称号。滨海艺术中心还有几个户外场地,适合各类活动和表演,如户外剧场(Outdoor Theatre)、边缘剧场(The Edge)等。位于商场内的滨海艺术中心图书馆,是新加坡第一家以表演艺术为主题的图书馆。信息传播艺术部还探索在滨海艺术中心发展中等规模的场所及排练场地,以为更多孵化项目及原创表演艺术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