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学部制”改革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自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正式合并,北京医科大学更名为北大医学部之后,截至2012年,先后有“985工程”高校(如武汉大学)、“211工程”高校(如海南大学)、地方高校(如河北大学)等18所综合性大学设置了学部。所谓“学部制”,是指将各院系按照学科门类或学科群归类合并,在高等学校内部学校和院系两个层次之间增加一级学术性组织或行政管理结构,称之为“学部”。 (一)学部制改革的动因 无论是作为虚体的纯学术性组织,还是作为实体的行政管理机构,“学部制”改革的主要动因无外乎三种:其一,在学科发展已经从分裂走向融合与交叉的时代,整合校内学术资源,加强跨学科研究和内涵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然成为各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目标。其二,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以及部分高校合并,使学校办学规模迅速增大,管理幅度和总量短时间内成倍增加。[1]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学校层面进行管理比较困难,下移管理重心,逐步缩小管理幅度,提高管理效能成为国内研究型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趋势。其三,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研究型大学虽然较之其他类型高校情况稍好,但也同样遭人诟病。从广义层面来说,学部是进行学术分类管理的平台,是激发基层学术权力、落实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2]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学科建设的需要还是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学部制”改革的核心目的都是要打破现有的学科组织结构,以学科群和学科门类为依据重新整合高校第一层级的院系组织,促进其内部的跨学科交叉与融合。在这方面,最早实行“学部制”或“大部制”的国外大学的组织结构,如英国大学的学院制与大部制、德国大学的学部制、日本大学的学部、交叉研究科与合作讲座制、美国大学的文理学院与本科生院制度等,在促进跨学科研究方面无疑成为了我国当前大学组织变革的重要借鉴。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英、美、德、日等国家的著名大学的第一层级学科组织机构如学院和学部均不超过20个,最少的是德国爱丁堡大学,只有3所学院,最多的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也不过17个学院。而我国大学院系设置数普遍在20个以上,不少学校在30个左右,少数学校甚至在40个以上。[3]学院设置的过多过细,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二“) 学部制”改革改什么 实行学部制之后,进行全校范围内改革的高校,如武汉大学、海南大学、河北大学等院系被合并成4~9个学部,表面上看横向的学科组织单位减少,但真正实体性质的院系组织之间的壁垒并没有被打破,对学生和教师来说仍然工作、学习和生活在狭窄的院系组织内,缺少学科文化的交流,[4]更不必说有效的跨学科融合了。另外,一个学部下属多个院系组织,学部执行相应学术权力时,必然会遇到各自掌握权力与资源的不同院系利益分配方面的冲突而遭遇障碍;而一旦学部掌握了统领下属院系的行政权力,则变成新的行政层级,徒增管理成本,违背了管理扁平化之趋势。因此,这种跨学科交叉与融合内部驱动力的缺失,单靠自上而下的组织安排,机械地将属于同一门类或学科群的院系归并在一起,称其为某某学部,显然是无法真正实现跨学科交流与融合的。 诚然,进行“学部制”改革的积极探索对于当前国内高校组织结构改革来讲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内部院系组织的数量方面积极看国外著名大学的同时,探究高校学术组织内部学科之间进行交叉与融合的真正“奥秘”更应作为我们研究的方向。“是学科而不是单位把学者们组织在了一起”,跨学科的融合,不论是教学或是研究,其执行与操作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各个学科当中的学术人员身上,因此针对跨学科交叉与融合中的人做深入的微观剖析,无疑成为研究重点。 二、“跨学科”背景下“人”的透析 (一)学术人眼中的“跨学科” 最早使用“跨学科”一词的是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伍德沃斯(R.S.Woodworth),他在由几个学科组成的科学理事会上指出要促进多个学科进行的研究。[5]伽·伯格(Guy Berger)把“跨学科”比作散乱的群岛,要描述这个“群岛”并非易事,因为“跨学科”的现象是如此的广泛,以至于在国与国之间、大学与大学之间、院系与院系之间甚至某个研究团队的成员之间都对其内涵存在着不同的理解。[6]因此一般来说,“跨学科”的意义需要在实践中被解释,参与其中的管理者和学术人员都会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它。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L.Earle Reybold和Mark D.Halx针对美国西南一所以学术型专业和创新教学闻名全国的本科院校做了一项质性研究,目的在于探索跨学科同教学与学术之间的关系。此项研究的对象为积极参与了跨学科课程的实施的管理者和学术人员。调查表明:管理人员普遍从两种视角出发看待所谓“跨学科”:一种是将其看作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关联的那部分知识的途径。另一种则是将其视为把一种学科的知识加诸另一种学科内部。相类似的,学术人员当中也普遍拥有这两种视角,而描述更为细致,他们认为“跨学科”有以下几种含义:一是使用独特的科学路径将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二是学科知识与相关学术人员的相互配合;三是各学科知识之间实现的“无缝连接”(seamlessness);四是作为不同学科及学术人员相互接触的平台;五是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