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1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4)05-0010-12 “现象学还原”作为胡塞尔现象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直到1913年才在他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①中得到公开而广泛的运用,但据胡塞尔自己的回忆,早在1905年和普凡德尔在西费尔德的会面之后,他就已经发现“现象学还原”的概念和对它的准确使用。②除此之外,对解决空间事物的构造问题起着关键作用的动感概念的引入也与这次会面有关。但与还原问题相比,对动感问题的研究远远不够,因此本文将更为侧重对动感问题的探讨。具体地说,本文包含以下内容:首先简述西费尔德会面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为什么这次会面会促成“现象学还原”概念的发现(第一部分),然后力图证明在1907年开始得到使用并在后期现象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动感概念和还原概念一样,也是西费尔德会面的本质成果(第二部分),最后尝试勾勒出动感理论的基本框架(第三部分)。 一、西费尔德会面与现象学还原 1905年8月,经胡塞尔的主动提议,胡塞尔、普凡德尔③和道伯特④在奥地利蒂罗尔州的西菲尔德共度了一次重要的暑假。这次会面主要讨论的问题是感知问题。 有证据表明,这次会面所讨论的感知问题,不是在会面开始后兴之所至才偶然涉及的问题,而是(至少对于胡塞尔而言)在此之前就已经确定了的。普凡德尔在1904年完成了他的《心理学导论》(Einführung in die Psychologie,1904),同年他把这本书寄给了胡塞尔,胡塞尔最迟在1905年7月底之前已经研读过这本书并向普凡德尔表达了对该书的赞誉。⑤胡塞尔在自己收藏的《心理学导论》的扉页上写下这句话:“感知是一个谜,〈参见〉第62页。”⑥在《心理学导论》第62页前后,普凡德尔讨论的是心理现实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普凡德尔也把它概括为“认识与世界的关系”。⑦认识是心理个体的认识,而“物质世界及其事物和过程在或大或小的范围内能够被心理个体感性地感知”,“因此心理主体是这一关系的起点,它具有认识;而物质现实与此相反是这一关系的终点,它不具有认识,而是这些认识的对象”。⑧普凡德尔还强调心理主体与世界之间的认识关系完全不是在世界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后者在空间中具有一个位置,是因果关系,而主体的认识根本不在空间中具有一个位置,因而根本不具有物质世界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在被感知物和感知主体之间的确定的空间关系也许能被标识为感知活动的条件,但是不能被标识为对事物的感知活动本身”⑨,“要将对世界的认识这一事实归因为另一种关系(即物质世界的因果关系——引者注)是无意义的……因此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正如对某物一般的认识一样,作为最终的、不可进一步归因的事实而存在”⑩。因此,认识与世界的关系这一事实作为此在的最后的谜而存在,即使人们把世界理解为意识内容也不能解开这个谜。因而认识与世界的关系是深不可测的秘密。(11)普凡德尔所指出的这个谜显然极大地触动了胡塞尔,以至于他把普凡德尔在《心理学导论》第62页的“认识与世界的关系这一事实作为此在的最后的谜而存在”这句话稍作修改(即改为“感知是一个谜”)而写在扉页上。 胡塞尔与普凡德尔所具有的共同的问题意识(感知之谜)促使他们在西费尔德对感知问题进行了长时间深入的探讨。在这次会面之后,胡塞尔很快写下了一份研究现象学感知的文稿,这份文稿的标题是“时间事物作为变化或不变的同一之物所具有的统一”,他还在这份文稿上标明:“普凡德尔-道伯特的尴尬”。(12)在胡塞尔自己归集的卷宗中写有如下文字:“西费尔德文稿以及关于个体化的较老文稿。西费尔德,1905年。个体化(历史笔记:在西费尔德页张中——1905年——我已经发现‘现象学还原’的概念和对它的准确使用)。”(13)在这份文稿(以下简称《西费尔德文稿1905》)中,我们看到胡塞尔有如下表述:“超越的感知、对啤酒瓶的感知可能会‘欺罔’(
)。它的对象存在,并且如此存在,这是可以‘怀疑’的。啤酒瓶或许‘不是像它显现的那样’,或许它‘根本不’在。”(14)世界及其事物存在的可疑性与现象学还原(更确切地说,现象学悬搁)的思想密不可分:只要对笛卡尔式的怀疑稍作修改并加以纯化和坚定的实行,即始终排除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实在信仰而使其仅仅作为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的纯粹现象,那么这种在客观实在的所有入侵面前彻底地纯化现象学的意识领域并保持其纯粹性的方法,就是现象学还原。(15) 但是,这种作为悬搁的现象学还原(16)虽然使纯粹意识领域的开辟得以可能,但它却仍然无法触及意识意向性(以及最终是超越论的主体性)的构造成就这一超越论现象学最为核心的领域。(17)只有通过超越论还原,构造问题的最为深广的领域才得以彰显。在1907年的一篇手稿中,胡塞尔就已经指出:“超越论的现象学是构造着的意识的现象学。”(18)“构造”(Konstitution)这一概念早在《算术哲学》(1890-1901)中就已经被用来处理数群的起源问题,但是此时它还没有获得“客观范畴由之而生成的主观过程”(19)这一超越论含义。只是到了1907年的《现象学的观念》,胡塞尔才赋予构造以认识批判的含义:澄清一个认识客体如何在认识中构造自身。(20)从此以后,构造思想被用于解决胡塞尔和普凡德尔共同关注的认识论问题(即上述认识与世界的关系这一难解之谜)。(21)以认识活动和认识客体(或更确切地说,意向活动和意向相关项)的关系为起点的构造理论表明,“实在”不能脱离主体性而存在,因为“主体性是所有意义的源泉”。(22)超越论还原的彻底实施将表明,“一切构造最终唯一起作用的中心”(23)正是那个超越论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