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年9月29日12:00-14:00 地点:北京瑞士公寓 参加者:远藤和也日本驻中国大使馆政务公使 郑杭生 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 杨敏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 黄家亮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对话的背景 远藤和也(以下简称“远”):今天非常感谢郑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我们是这样,作为使馆吧,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促进交流、改善关系,第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理解真正的中国的情况,提供这方面的报告给日本国内。现在不管是在中方也好,在日本国内也好,互相有很大的误解。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日方也跟不上中国的快速发展,这确实是存在的,这不仅仅在日本,中国人自己的观念也跟不上社会的变化,当然我们更是这样。在日本国内,很多人印象中的中国,可能是九十年代的中国,我这一次到北京之后,更觉得跟上一次在北京生活的2006年、2007年的中国也太不一样了,中国社会本身的变化太大了,在日本国内常住的、不接触中国的同事或者领导更是这样。所以,这一次我作为对外使节非常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找各个领域的专家们,向各位请教请教最近的情况,您在中国模式等很多方面写的东西也不少。 现在习主席提出了“中国梦”,强调中国文化或中华民族的优势,这一点在领导人做演讲的时候也是一个比较明显的方向,当然对将来中国这个国家的形势肯定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想请教一下您怎样看待中国自己的国家形象,真正的、您所认为的中国的经验或者中国的模型会是什么样的?今后对中国的政治,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在哪些方面会产生影响?围绕这些方面,我想听听您的意见。今天还能见到两位郑老师的学生和专家,非常高兴。我们现在嘛,在政治领域两国之间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另外一个方面,在民间、在学术界包括哲学界,也有一些交流的机制。我们作为使馆嘛,希望今后推动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希望得到像郑老师您这样著名学者的支持! 郑杭生(以下简称“郑”):刚才远藤公使说的这样的话我也很理解,我出生比较早,1936年生,按中国的算法来说,明年就80岁了。就像你刚才说的那样,我们主要是做一些学术研究。最近我还主编了两个杂志,一个叫《社会学评论》,一个叫《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刚批下来。我们还带来了两本书,这一本是我们两个人(注:郑杭生和杨敏)的一个代表作《社会互构论》。①我们还建立了一个社会运行学派,这一本是别人评论我们这个学派的一些思想的书,叫《社会运行学派成长历程——郑杭生社会学思想述评文选》。② 过去在一些场合,比如说中日韩东亚的社会学研讨会,我也讲过社会互构论的思想。按照这个思想,我们都主张,中日韩这三国以及东亚各国,应该建立一个共同体,③大家可以在货币上互换啊等方面展开合作,后来你们主持这个货币统一、互换事情的人去世了,这个事情就搁置下来了。我们《社会学评论》这个杂志也发表过文章,主张三国能够建立一个共同体,尽管这里面有很多历史问题,但是东亚这三国起主导作用,应该建立很好的关系。再加上,中日两国之间,应该说战争的历史毕竟还是短的,以前友好的历史还是比较长的,而且文化上,像你中文说得这么好,这表明这两个国家应该是友好的邻邦,但现在有很多问题。 事实上,像我是1936年出生的人。在我六七岁时,日本来轰炸的时候,我们都看见远处炸弹怎么掉下来的,这印象很深刻,但是这些,我觉得它毕竟是一个很短的历史。从我们来说呢,我们希望日本能够正确地认识这段历史,像德国那样,这样它的大国地位才能真正地确立起来。 按我们的理论——社会互构论,国际关系上也应该是这样,就是可以共变啊、和谐啊,当然互构里面也会有冲突,我们当然是从学理上来探讨这个问题的。日本立命馆大学曾聘我讲学,那是1998年,我在京都呆过一年,这一年里我们也曾深入到社区里面,与日本老百姓一起有过很多交流,也一起唱过歌、也穿过和服,对日本食品也有体验。那时,我夫人尽管不懂日语,但是到菜市场还是可以买菜的。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当了10年副校长之后,经过日本饭田哲也教授的介绍,到立命馆大学做了一年客座教授,给他们开了两门课,主要讲中国社会的变迁。我想这些就是很好的回忆。 就像你所说的,中日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多误解,这些误解有些是历史造成的,但是我觉得最可怕的是,日本有一些政治家们的行动是在加深这种误解,而不是消除这种误解,这个是比较危险的。所以,对中日关系,今天我能来也是证明,我看到了你的努力。你在美国工作过,在中国工作过,有很多的外交经验,而且现在负责使馆的政治事务。那么,我想你这个使命是怎样促进民间的互动交流、学界的互动交流。其实,过去我们都有东亚社会学年会,几次我都参加,有的在韩国,有的在中国,有的在日本,这些对学者之间的交流还是很有好处的。所以,我想有一些事情也不能太急,通过民间的、比如说学者之间的交流,对一些问题的讨论,慢慢实现求同存异嘛,不同的地方求同存异,都可以的。所以,我觉得公使阁下有这种愿望,想为中日关系做一些工作,我觉得都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