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群体在近代启蒙与救亡的主旋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共两党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主角,知识分子成为两党重视与争取的对象。尤其是抗战爆发后,民族危难加剧,大批知识分子从沿海地区内迁至西南大后方,他们的政治倾向与社会影响力,直接关系到国共之争的最终走向。 马寅初是民国时期最负盛誉、最为活跃的经济学家之一,五四时期便已是北京大学教务长,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长期在立法院身居要职。1940年7月至11月的近半年时间里,针对通货膨胀愈演愈烈之势,马寅初连续发表文章和举行演讲,强烈主张稳定物价,对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以回笼货币。他所谓的发国难财者,即以孔祥熙和宋子文为首。由于马寅初对孔宋的批评在社会上赢得普遍同情,产生巨大影响力,1940年12月6日,蒋介石令宪兵团“请走”马寅初,随后将其软禁于贵州息烽。此即为本文关注的马寅初被捕事件。目前学术界对这一事件的关注焦点,集中于颂扬马寅初不畏权贵、言人所未敢言的精神,凸显深重国难下知识分子的勇气与良知。随着时间的流逝,马寅初痛批孔宋之事被演绎得愈来愈精彩、神奇。①但若从严肃的学术研究规范看,相关论述不免有夸大不实、以讹传讹之处。 事实上,我们有必要回到历史具体脉络中,深入探讨这桩以马寅初为主角的个人“传奇”事件的来龙去脉,借以考察抗战危局中知识分子的政治选择以及国共的应对策略。本文利用《马寅初全集》、蒋介石日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国民政府高层人士邵元冲、冯玉祥、翁文灏、唐纵等人的日记与朱家骅档案,以及与马寅初交往频繁的竺可桢、黄炎培等人的日记和中共方面的资料,细致考察马寅初的学术理路与心路历程、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财政处境与孔宋的实际作为、国共两党对马寅初的态度变化等。马寅初被捕事件,是他与国民政府关系从亲密到疏离、反对的转折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共相争、时代鼎革之际,知识分子介入政治、乃至做出政治抉择的复杂缘由与生动面相。 一、合作中的分歧:马寅初与财政部龃龉之由来 1914年,马寅初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11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马寅初长期任职于立法院经济委员会与财政委员会。至抗战爆发,他先后为国民政府起草或审议制订了《工厂法》、《票据法》、《交易所法》、《商标法》、《〈公司法〉施行法》、《银行法》、《储蓄银行法》、《营业税法》、《商会法》、《工商同业工会法》等诸多重要法律。②这些法律的制订,为当时工商业、金融业的正常发展提供了保障。此时,他与学术界、沪杭工商界有广泛交往,社会影响力持续上升。不过,马寅初在立法院任职期间,并非风平浪静。 1933年初,马寅初担任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一职后,与财政部的关系渐趋紧张。他先是因反对财政部的禁烟条令遭到政府抵制,接着愤而提出辞职。后来他又公开批评财政部对有奖储蓄、白银问题的处置方案,引起财政部的不满。马寅初与财政部“唱反调”,体现了他作为经济学者、财政专家的诸多独立思考,作为立法院的一名委员,他在很大程度上仍保持了学者本色。事实上,马寅初并非故意与政府为难,而是一个经济学家从学者立场与学术训练出发,对自己主张、见解的一种不懈坚持。 1934年春夏间,马寅初在全国第二次财政会议、立法院会议等各种场合提出禁止有奖储蓄,态度坚决。他认为万国储蓄会与中法储蓄会开展的有奖储蓄,妨碍国内正常储蓄事业,应趁《储蓄银行法》颁布之机取消一切有奖储蓄。马寅初还批评财政部因对有奖储蓄会征收印花税与特税,每年收入可观,因而不愿取缔万国储蓄会,要求该部“以身作则,除去此种恶税,断不可爱惜区区收入,任其流毒无穷也”。③或许是由于马寅初的不断宣传,1934年7月,“取缔有奖储蓄案”在财政部会议上终获通过。早在1928年前后,马寅初已经批评过财政部的禁烟举措,因他一直主张禁烟问题应由民政部负责,财政部禁烟不免会使禁烟与财政收入挂钩。可以发现,在禁烟与禁止有奖储蓄问题上,马寅初与财政部的分歧,体现了一方更多地从社会道义角度考虑问题,一方则从财政收入上考虑,是非曲直和利益纠葛较易判断。不过,在1934年下半年至1935年有关白银问题的应对上,马寅初对财政部的异议更多的是从学理出发,其中争论之点,包含了复杂的技术因素与时世变迁的影响,很难说某一方的主张就完全正确并具有可操作性。 1934年6月,美国通过购银法案,国际银价上升,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财政部下令征收银出口税,以平衡中外银价,使运银出口者无利可图。马寅初认为,中国入超浩大,华商欠洋商的货款甚多,中国现银源源不断地流入汇丰银行,而外籍银行不在财政部管理之列,所以只要入超问题不解决,最终还是不能阻止现银出口。④的确,财政部征收银出口税没有解决当时的白银外流问题,但马寅初寄希望于中国的国际贸易状况在一朝一夕间获得改善,解决入超问题,显然也至为困难。他建议国人完全使用国货,似更不现实。随着白银问题的日益严重,政府与经济学界、金融界共商对策,形成了一场有关白银问题与改革币制的大讨论。马寅初是“入超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统制国际贸易,并认为改变币制困难重重。赵兰坪、姚庆三、顾翊群等学者对马寅初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主张尽快实行货币改革。⑤1935年11月财政部主导的法币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应当说,财政部主导的法币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法币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是中国货币体系现代化过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马寅初对待货币改革的态度则显得过于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