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14)04-0157-15 一、研究背景 2013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以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出台这一文件主要是因为当前很多用人单位把应聘者的毕业高校作为招聘条件,存在出身歧视的现象。以高校师资招聘为例,易连云等人曾对100所重点高校的聘任条件进行了分析,发现“明确规定最高学历应毕业于‘985’、‘211’重点高校的比例为51%;本科第一学历的获得应是‘985’、‘211’重点高校,为44%;而同时要求本科第一学历和最高学历同为‘985’、‘211’重点高校的达到30%”[1]。 该文件的实施效果如何有待日后观察,但其背后暗含的逻辑悖论让人深思:一方面,政府通过出台并强有力地推行“985”和“211”等含有强烈国家意志的高等教育扶持计划和振兴工程,极大地增强了部分高校吸纳教育资源的能力,把它们推到了高等教育分层结构的顶层,同时使得非“985工程”和非“211工程”高校落到分层结构中较低的位置,这客观上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因其不同的高校出身而处于不同的结构性位置;另一方面,当市场做出相应的反应,把毕业生据此划分为三六九等时,政府又判之违反了公平原则,应该禁止。这是一个典型的默顿意义上的行动“非预期后果”[2]的例子,即招聘市场的反应是“985工程”和“211工程”政策制定者未预期到的后果。 这样的市场反应也将对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格局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潜在的后果是:一些非常出色的专业类高校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因为未进入“985工程”,其毕业生面临尴尬的处境,例如任职重点高校的机会微乎其微。可以想见,在不利的市场反馈下,这些高校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降低,它们的发展会日益逊色于综合性更强的“985”高校。如果说就业市场——毕业生的出口——的反应已经引起了相当的关注,那么,从招生——学生的入口——来看,这些国家意志的工程是否正在导致高质量生源向这些“工程类”高校集中,从而使得“非工程类”高校处于相对劣势的位置呢? 研究“985工程”和“211工程”对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有助于回答以上疑问。但目前尚缺乏研究“211工程”影响的数据条件,因为该研究需要搜集上百所高校自20世纪90年代至现在关于生源质量的纵向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庞大,而且短缺。相对而言,研究“985工程”的影响,涉及高校数目较少,且时间跨度也较短,具有较大可行性。 本文试图聚焦于“985工程”,研究“985工程”对本科生源的影响。“985工程”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高考志愿选择的指挥棒,从而导致高分数群体集中在“985”高校,并使得非“985”高校在生源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值得注意的是,“985”高校集团并非铁板一块,各个成员的历史声誉和现实地位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既包括相对公认的中国最顶尖一流大学,也包括一些出于地域、民族或专业等因素考虑而被纳入的重点但非顶尖的大学,那么,这些高校是否因为类属于“985”而增加了其对高分考生的吸引力?增加的幅度如何?反过来,那些没能跻身“985”、但在历史上一直具有很高生源质量的高校是否在步步倒退?倒退的幅度又如何? “985工程”虽然是一个热点问题,但关于该政策所产生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更为常见的是以“985”大学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的办学效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组织结构、科研产出以及生源分布等方面。在有限的关于“985工程”政策影响的研究中,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985工程”的实施对于提升我国高校科研实力的影响力。例如,笔者从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检索到的最早分析“985工程”政策影响的研究是上海交通大学刘念才团队2003年发表的文章,他们从世界名牌大学学术排行的变化证实了“985工程”一期取得的成效,并呼吁第二期工程尽快实施。[3]之后又有数篇同类文章陆续发表。[4-6]还有些研究分析了“985”大学的招生公平性问题[7][8]以及影响这些大学之间生源质量差异的因素[9],但这完全不同于本文所关注的“985工程”对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问题。 二、理论和机制分析 组织场域理论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国家是现代社会中组织场域结构化和制度化的最主要力量之一。[10]我国的国家体制属于高度集权,高等教育机构又是作为公共部门存在,所以可以想见,国家对我国高校组织场域的重要影响力。近20年来,国家施展影响力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机制是推行工程和项目,从而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再分配,并重塑高等教育结构。在众多工程和项目中,“985工程”因其目标非常明确——旨在打造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对象非常集中——只有39所高校,以及巨额资金投入——政府三期投入共达906.76亿元人民币,从而成为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最受瞩目的工程,并作为一种制度性力量直接影响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 但在制度性力量与结构变化之间有一个关键的中间环节,即个体行动者的行动。一切制度性力量的运行都必须依托于行动者的行动,行动的互动和集体汇合再次成为一种结构性的力量。“985工程”作为一种制度性力量作用于高校生源格局,也必须落实于考生个体对高校的选择,并进一步由若干考生的选择构成一种高校生源发生改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