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伙伴模型及其学生发展理论基石 随着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向,我国高教学术界近年来不断关注西方学生发展理论[1]。学生发展理论重点研究高等院校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在北美学术界该理论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学生发展理论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领域的理论基石,也为课程教学“育人”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布朗就提出:“促进学生发展不应该只是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的任务,高校其他部门也应该担负同样的职责。”[2] 学生发展理论涉及个体与环境的关系、社会心理、认知结构、个体类型等方面,分别从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等角度揭示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发展和成长规律。个体发展理论多以个体发展为分析视角,研究学生在大学期间会发生什么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产生的过程。 美国高校教师和学生事务工作者广泛应用学生发展理论,在教学中并不满足于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学生事务中也并不满足于管理和服务学生,而是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更高层次的目标,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作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学生发展理论研究非常重要,但理论的价值在于应用,如果理论成果不能被应用于实践来改进我们的工作,其意义就受到局限。我国学术界对于西方学生发展理论的评述颇丰,但鲜有应用某一具体理论开展教学实践的案例及对该案例的研究。本文以高等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教育研究方法”为例,详述“学习伙伴模型”这一西方理论的应用及其对研究生发展的影响。 1.自我主导理论 整合型理论的出现是学生发展理论近年来的最新趋势。整合型理论综合了个体在认知、情感、道德、认同等多维度的发展内容及其发展方式,概括了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模式,以巴克斯特·马格达(Baxter Magolda)的“自我主导理论”(self-authorship)为代表[3]。处于自我主导发展阶段的个体,既能够吸收外来信息又能够坚持自我的价值认定作出合理的决定。实现“自我主导”的个体不会盲从他人,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反思自己的价值取向,考量与他人的关系,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途径和处理方式。自我主导理论纳入了认识论维度(epistemological),个人内在维度(intrapersonal)和人际维度(interpersonal),概括了个体发展的三个阶段:遵循外部配方、十字路口徘徊和自我主导阶段。 2.学习伙伴模型 学习伙伴模型(Learning Partnerships Model)是基于自我主导理论形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理论[4]。学习伙伴模型通过挑战和支持学生在三个维度上的发展促进个体实现自我主导(见图1)。
图1 学习伙伴模型 当今社会要求高校毕业生在公共和个人生活领域承担责任,在复杂的环境中吸收多样化观点,作出决定、采取行动。和上述要求接轨,学习伙伴模型强调知识是复杂的社会性建构,学习者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习是分享权威和专长的过程。对于习惯了依赖外部权威获取知识、建立身份认同、定义人际关系的高校学生而言,这些都是个体发展、走向成熟过程中的挑战。相应的,学习伙伴模型提出三条原则指导教育者如何支持学生发展:肯定学习者认知的能力,将学习置于学习者经历中,视学习为共同的意义建构。学习伙伴模型中教育者的地位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的形象,而是“协助学习、促进发展”的“友”的形象。美国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广泛应用学习伙伴模型,在课程教学、培养计划改革、学务咨询、社区服务、海外游学、住宿生活等各方面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4]。 二、学习伙伴模型在“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中的应用 “教育研究方法”是高等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教育研究领域,规范的方法论训练不足仍然是我国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现有的研究方法中还存在着经验总结式和纯哲学思辨式两种流弊,科学实证研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5]。美国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教育研究方法”系列课程遵循实证研究的范式,包括入门概述、社会科学哲学基础、定量研究类课程(如中、高级统计课程)、质性研究类课程(如扎根理论研究、叙事研究)等。近年来,实证研究范式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逐渐兴起,不少教育学院的“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也逐步和西方接轨。 1.“教育研究方法”的课程架构 本文介绍的“教育研究方法”面向硕士研究生,为2学分课程,相当于国外“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或概述课程。课程包括四个板块:社会科学研究概述(哲学基础、研究效度、文献综述、研究伦理、研究问题的形成等),收集和分析数据的具体方法(定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质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研究设计(关联性研究、调查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混合方法研究),总结与回顾。兼顾与西方接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语言水平,课程采用双语教学,阅读材料为全英文教科书和期刊论文,授课语言为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