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14)10-0040-16 在国际政治中,讲安全总要涉及各种各样的互动关系。倘若行为体之间不存在任何互动,则根本无所谓安全或不安全。因此,安全总是一定关系的产物。这种关系就是安全关系。安全关系作为一个范畴,概括的是国际行为体在安全事务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会使参与互动的行为体构成体系,而体系反过来则成为行为体身处其中的安全环境。由于行为体面对的所有安全问题都是在这样的体系互动中发生和解决的,因此要理解和应对安全问题,就必须了解这个体系的属性、特点与运作机制。 基于对事实的观察和理论演绎,本文阐释了国家在国际安全事务上互动的主要表现,解释了这种相互依赖关系的体系结构和基本属性,并且分析了国家在安全体系中的行为模式及互动的后果。本文所要论证的核心观点认为,国家间的安全关系具有自助与共存两种基本属性。在互动中,国家基于自利会发生冲突,但为了共存又会受到国际规范的约束。由于国家通过互动谋求安全必须使自己对现状的改变得到相关方的同意,因此共同安全乃是实现安全的必然路径。任何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安全利益,都要有实力和能力改变现状,但同时又要让安全互动有可以谈判的空间以利于得到相关方的同意。在互动中,只有让一定的结局实现合法化,国家所面对的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最终解决。 一、国家在安全上的相互依赖 在国际关系中,每个国家所面对的威胁、危险以及所采取的维护安全的措施都与其他国家相关。这种相互依赖的属性使得国家在安全上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无处不在。对国家来说,任何一个国际安全问题都是一个互动问题。国家有不同的安全利益诉求,就会参与不同类型的互动,并且会形成不同的安全关系的结构。① (一)主权与外交关系 在安全互动中,国家首先作为主权者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国家能以这种身份互动,前提条件是相互承认主权。②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成为联合国成员国通常被认为是得到主权承认的标志。不过,成为联合国成员国未必就能得到所有联合国成员国的承认。有一些联合国成员国就至少不被一个成员国承认。例如,以色列得到了158个联合国成员国承认,与33个联合国成员国未建交。就未得主权承认的政治实体而言,虽然有宣称“建国”的政治实体不被任何联合国成员国或非成员国承认,如2014年出现的“伊斯兰国”(ISIS),但也有政治实体具有较高的主权承认度,如科索沃就得到了108个联合国成员国的承认。 国家被承认拥有主权,就可以加入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得到国际法保护,并且可以与其他主权国家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国家间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就有了以外交手段解决安全问题的空间,在一些时候就可以避免冲突,谋求各方都同意的安全结局。由于主权国家受承认的程度不同,因此所享有的主权互动空间也不同。例如,有部分国家就拒绝有以色列签证或出入境章的护照持有者入境,而以色列政府也禁止其国民前往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伊朗等“敌对国家”。通常,主权受承认的程度越高,国家和国民的国际安全环境就越好,面对的因主权纠纷而产生的安全问题就越少。国家如果互不承认,那么对双方来说都意味着面对一种不安全的互动局面。 (二)政治与价值认同关系 主权国家之间的互动都有对于他者的认同。认同决定一个国家在世界政治中的位置,决定它的朋友和敌人。除了政治认同之外,国家基于宗教、民族和意识形态等因素也会形成认同关系。现代社会的交通与通信条件导致了不同国家人民之间更频繁、更强烈、更对称、更全面的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认同对国家间关系的作用更加显著。③基于认同,国家在安全上可能相互支持甚至结成同盟,在战略上可能以伙伴身份开展合作,也可能进行政治对抗、经济制裁甚至军事冲突。 认同决定相互依赖的属性与模式,并且会导致其他连带问题。例如,日本政府对历史问题的错误态度作为一种价值认同,就导致了中日、韩日关系的全面恶化。冷战结束后北约的东扩和美国在俄罗斯家门口部署反导系统,反映出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敌对认同并没有发生真正改变。乌克兰危机发生后双方采取的对抗措施表明双方的敌对认同在进一步强化。 (三)地缘关系 主权国家都是地缘实体,都与其他国家有一定的地理关系。无论是内陆国家还是海洋国家,都需要划定与其他国家的边界,而这种边界的划分都是经由国家间的互动实现的,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同意。如果边界存在争议,国家就需要进行谈判。如果谈判不能解决问题,当事方可以搁置争议。如果不能搁置争议,争议升级,问题就有可能演变成冲突甚至战争。 地缘关系作为一种相互依赖结构,具有相当高的敏感性。在一些情况下,国家在地理上邻近有可能产生不信任感,甚至会构成威胁。例如,孟加拉国把印度列为威胁,印度将巴基斯坦列为威胁,韩国将朝鲜列为威胁,泰国将柬埔寨列为威胁,都是地缘关系所导致的结果。一般来讲,国家的邻国越多,所面对的地缘安全问题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