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博士生就业现状分析 1981年,国务院批准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设立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的学术标准。[1]自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扩招以来,博士生毕业人数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2000年,我国博士毕业生仅为11004人,而在2011年迅速突破5万人大关,毕业生攀升至50289人,年均增长率为15.21%。2010年,我国博士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截止到2012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核,全国共有博士授权单位400个,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博士点达2382个。① 自1981年建立学位制度以来,我国业已累计培养博士生约49万名,②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万分之四。由于我国博士生教育起步较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稀缺性,因而导致博士生个人、培养机构甚至是政府部门在其就业问题上都抱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主观臆断,政府层面至今尚未出台专门针对博士生就业问题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1990年4月,国务院首次发布了《关于做好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通知》(国发[1990]23号),其中针对博士生就业的相关规定仅仅包括:博士毕业生的分配去向,主要是面向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已被批准进入博士后流动站的博士研究生,在培养单位报送就业计划后提出不再攻读的,应回家庭所在地就业。[2]此后,我国政府部门逐年公布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相关政策,但涉及博士生就业的政策规定寥寥无几。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常常将辖区内的博士点数量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而规模扩张后所引发的就业问题则往往被政府部门所忽略。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下达了新增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名单,新批准的一级学科博士点共计1004个,各地高校博士点均大幅度增加。伴随着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的急剧扩张,就业市场的供求均衡状况也被打破,博士生就业率也开始呈现波动型下滑趋势。纵向来看,2004年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89.1%,近年来逐步下滑,并于2009年降至79.9%的极小值;从学历层次上横向比较,博士生历年就业率仅略高于本科生,与硕士生相比并无明显的学历优势。如表1所示,七年内博士就业率仅有两年略高于硕士生,参照1998年国家计委社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公布的全国平均失业率警戒线:安全线为5%、轻警戒线为6%、中警戒为线7%,重警戒线为8%。[3]我国博士生就业率一直不足90%,处于失业重警戒线以下,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此外,我国政府部门在就业率统计方面,还存在着口径不准确的问题。近年来,伴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对工作人员的学历要求也逐步提高,由此引发部分在职人员以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形式进入大学继续深造。然而,政府教育及相关部门在统计就业率时,仍将在职人员的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就业统计范围,造成重复计算,致使博士生就业率出现虚高的局面。笔者保守估计后,按照15%的比例扣除在职读博人员,③博士生就业率调整后将低于同期本科和硕士就业率,历年整体就业率尚不足75%,如表1所示。
二、博士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 针对博士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内外学者也展开了一系列分析和研究。一方面,针对博士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菲利普·G.阿特巴赫认为,专业化教育导致博士生素质过于狭窄,博士生培养已偏离就业市场的需求,造成精英人才的结构性短缺。[4]汤宏波通过对斯宾塞劳动力市场模型的扩展,建立了针对高学历群体“追逐症”和失业的博弈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是高学历“追逐症”和高学历人才失业问题的重要成因。[5]而针对影响博士生就业的相关因素,美国学者E.琼斯通过对美国博士生就业市场的分析,认为博士生就业并非简单的市场供求问题,博士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在就业市场特别是非学术领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6]沈延兵等人通过对我国博士生就业能力、择业观、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质量等方面的分析,整理出我国博士生就业的影响因素。[7]何雨和陈雯基于某大学近4年博士生毕业去向与就业状况的数据,探讨了博士生群体在就业单位选择和地域偏好等方面的基本特征。[8]金蕾莅针对女博士求职过程中的特殊性,从落实率、工作机会和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系统归纳了性别因素在博士生就业过程中的影响作用。[9]最后,针对如何解决博士生就业问题,赵世奎和沈文钦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博士生的培养目标,认为博士生教育的最终目标定位应该以培养学术研究型博士生为主,同时针对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进行专业型博士培养模式的探索。[10]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博士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但相关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博士生就业情况的描述性分析和就业影响因素的概括性总结两个方面,而运用计量分析方法来探讨博士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文尝试将博士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视角延伸至宏观社会经济环境、中观教育发展状况和微观博士生个体特征等层面,从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博士毕业生规模和女博士毕业生占比等因素入手,建立计量模型来分析相关因素对我国博士生就业的影响,旨在为改善博士生就业状况提供有益的政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