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在高等教育领域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以及“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涉及高校发展全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2011年创办的南方科技大学以“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建设目标,被视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其改革和发展经验始终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那么,南方科技大学试图进行哪些改革试验?为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中国高等教育呈现了什么样的改革成果?应当如何处理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危机?如何看待制度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南方科技大学的经验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带来怎样的启示?围绕这些问题,《大学》:研究版“高端访谈”栏目对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进行了专访。 ●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试验校,南方科技大学承载着为我国高等教育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双重改革任务。真正的改革一定是以制度改革制度。改革的思想与做法必须要放在一个制度框架里面运行,才是可靠的,才是真正具有创新质量的。南科大的办学基因包括六个方面,即运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办学机制、实行与国际接轨的薪酬标准、支持每位教授组建研究团队、采取严格的专业化人才引进程序、采用多样化招生制度、实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基因是南科大改革的出发点,也是南科大今后改革的基本点。更好地理顺学校与政府的关系,让学校在一个稳定且信任的制度环境中改革与发展。 《大学》:朱校长,您好!改革已成为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首位校长,您认为南方科技大学的创建与发展在试图进行一种怎样的改革试验? 朱清时校长(以下简称朱校长):我认为,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试验校,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承载着为我国高等教育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双重改革任务。我们希望能够在短期内将南科大建成国际化的高水平研究大学,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为此,南科大这些年进行了许多改革探索,甚至是非常艰难的改革探索,特别是在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与改革方面下了许多功夫。 《大学》:经过这些年的试验,南方科技大学可以呈现出什么样的哪些改革成果? 朱校长:最为重要且根本的一项改革成果是2011年形成的《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暂行办法》)。这一《管理暂行办法》获得了深圳市市委、市政府的批准,使得南科大的理念与做法可以通过形成相对稳定的制度予以合法化、合理化和持续化。由此,南科大在治理结构、薪酬标准、人员聘任、决策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及改革措施都有了政府认可的政策依据,可以说它是南科大这几年的立校根本。在这套《管理暂行办法》框架下,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试验和制度创新。 我认为,南科大的第一个成功就是形成了这套《管理暂行办法》,它实际上相当于一份行政法规,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是南科大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基础。尽管这套《管理暂行办法》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然而它一下子能把学校从很多俗事中解脱出来。在这套政策框架下,南科大依法运行,发展得比较顺畅。 《大学》:囿于原有体制进行有效改革的难度非常大,所以改革常常会以打破制度获得更大空间为表征。那您是否又在建立一套新制度为改革套上“不自由的枷锁”呢? 朱校长:改革不是无理念的胡思乱想,更不是无规制的散漫任为。真正的改革一定是以制度改革制度。改革的思想与做法必须要放在一个制度框架里面运行,才是可靠的,才是真正具有创新质量的。也就是说,改革一定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制度行为,改革绝不能变成换一个人来做就完全推行不下去了的活动。以规章、文件等方式形成的约束,就是要将改革置于制度的范围内进行,使改革的自主权能够超越某些人、某段时间、某种偶然的自由主义。 所以,南科大的改革从一开始就在努力建立一套能够规约改革方向、规限改革路径、规制改革方法的办学制度。只不过,这套改革化的办学制度与现有办学制度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形成了属于南科大的办学基因。 《大学》:在以制度来改革制度的过程中,如何保障新的规章制度能够稳定落地? 朱校长:规章制度的建立非常重要,但必须以取得利益相关群体的共识为前提。如果没有取得各方共识,匆忙建章立制,要不就是走过场,要不就是写一些违心的东西进去。所以,没有条件就硬写规章制度,不仅使新的制度不能落地,反而还会阻碍改革的正常发展,而且以后要改起来会更加艰难。 所以在南科大的各项改革中,在条件没有成熟、关键问题没有取得共识之前,我们都暂缓把规章制度写出来。当然,这也是在矛盾中改革前行,即要努力建立规章制度以能够保证以后稳定发展,但规章制度建立前又需要努力取得各方共识。不过,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也是南科大的改革能够持续走到今天,并在制度建设中沉淀出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良性基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