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14)02-086-10 一、研究背景 网络传播崛起以来,基于网络特性,谣言传播速度快、影响覆盖面广等特征更为明显,同时,复杂多样的受众群体也为谣言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不少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学术界对网络谣言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国外对谣言的研究相对较早,194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曼在二战期间对谣言问题进行的专题研究被公认为谣言研究的一个重要开端。此后谣言研究逐渐兴起,不同的学者对此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未经证实的解释”、“社会现象的假说”、“无可信来源的信息沟通”等(Peterson & Gist,1951; Rasnow,1988; Pendleton,1998)①②③。在此基础上,近年来,网络谣言的主流研究思路多为借鉴流行病传播、病毒传播,利用不同的传播模型模拟谣言传播,以追踪和回溯信息源、实时监测鉴别谣言信息。如有研究利用特定算法追踪网络谣言信息的传播源头,并可以检测、预防信息蔓延(Pedro Pinto,2012)④;Seo E(2012)等人的研究则证明了在社交网络中,如果设置足够多的观测节点,完全可以高精确度地识别大多数谣言的信息源⑤;Jin(2012)等人通过SEIZ模型对事件中出现在Twitter平台上的新闻信息和谣言信息实现了区分,并尝试加以实时辨别⑥。 国内方面,黄爱萍教授在2003年发表的《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与传播形态初探》可视为国内学者网络谣言研究的开端之作⑦;巢乃鹏和黄娴(2004)对网络谣言应对策略的研究亦较具代表性⑧。近年来,国内网络谣言研究逐渐丰富,顾亦然和夏玲玲(2012)提出了一个新的基于在线社交网络的谣言传播SEIR模型并给出了重要熟人免疫策略。⑨匡文波和郭育丰(2012)⑩研究微博谣言的传播与消解,提出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是构成谣言传播的法则,并建立微博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任一奇等(2012)(11)采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将微博谣言演化分为造谣、传谣、极化和辟谣等阶段,研究了造谣方式、传谣形式、消解路径等。除此之外,也有部分研究聚焦于网络谣言与群体性突发事件间的关联,讨论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规律及管控策略;或是对网络谣言的个案进行剖析,如近年来的多起假新闻或地震相关谣言等;还有学者从法律角度探讨网络谣言的防范机制等。然而,以上研究大多为定性讨论,虽有少部分成果通过较为详细的个案研究对已有谣言的传播规律进行了分析,但目前尚无相对成熟、较为系统的研究对谣言传播与公共事件间的普遍关联作出分析,尤其缺乏基于大样本案例的实证量化研究。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基于大数据案例样本支撑,对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中谣言的传播规律进行探讨,意欲通过实证分析证明,谣言既是一种信息的扩散过程,同时又是一种解释和评论的过程(卡普费雷,2008)(12),它作为一种社会集体信念的部分体现,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且谣言信息的传播对事件发展演变产生着一定影响。基于对谣言信息自身特点的分析,本文试图提出,在面对网络谣言时,媒体、普通网民应当对产生于哪些条件下的网络信息判断更为谨慎,才能成为更负责任的信息传播者;同时也试图为互联网管理者提供更具科学性的政策制定及网络管理依据。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2010~2012年社会影响较大的3119起公共事件中涉及谣言传播的251起事件样本和其中168起事件中出现的210条谣言信息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近年来中国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的现象特征、规律及其对事件发展演变带来的影响。(13) 研究所用材料均以公开报道或发布的资料为主,通过第一手文本资料,操作化为可测量的评估指标(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43个),对谣言信息的基本特征分布、传播形态、媒介特征、传播时效、干预应对、关注热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试图通过对事实特征的规律化呈现,发现传播中各基本要素的相关性。 针对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提出以下三个研究维度: 1.谣言的产生机制维度 Q1:谣言是否更易于依附特定类型的公共事件出现?如分布于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类属、不同曝光媒介等是否会对谣言的产生带来差异。 Q2: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的基本内容特征是什么?如是否有明显信息源、其感情倾向怎样、谣言目的何在;其是否有特定针对主体;若有,是针对事件、现象,还是机构或个人。 2.谣言的传播机制维度 Q3:谣言在网络空间的传播过程有何规律?如其扩散有何地域特征;哪些媒体平台上谣言现象更为严重。 Q4:谣言对公共事件的关注度影响力、舆情持续时间等是否有决定性影响。 Q5:谣言的传播持续时间分布怎样,其持续时间长短与哪些因素相关。 3.谣言的干预机制维度 Q6:网络谣言的回应类型有哪些,验证澄清情况怎样。 Q7:政府对公共事件的介入干预对谣言传播有何影响,法律介入谣言干预的情况怎样。 在指标确立方面,针对Q1、Q4,研究的分析单元为事件,与其作关联分析的数据指标直接提取自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海量公共事件数据库”;针对Q2、Q3、Q5、Q6、Q7,研究分析的基本单位为每一例谣言,据此,本研究构建出以下类目与其一一对应,对谣言信息作出系统分析。包括:谣言内容特征、谣言传播特征、谣言相关主体特征、谣言回应情况、政府干预情况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