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14)04-0091-06 文化变迁指的是文化内容和结构的变化。文化变迁一直是一个多学科关注的领域,社会学、历史学,特别是人类学为其提供了深厚的理论资源,而最近心理学研究则为文化变迁研究的跨学科融合提供了新的洞见。本文拟突出和侧重心理学视野下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首先回顾文化人类学有关文化变迁的一个新理论——文化生态学;然后,阐明心理学研究中有关文化变迁研究的新进展:动态社会影响理论、文化传播的共识模型,以及有关社会结构限制影响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最后,本文对最近文化变迁研究的特点进行总结,指出该研究领域将延续多学科融合的发展态势,同时现实问题的产生则会成为促进该领域发展的动因。 一、对文化生态学概念的理解 人类学中有关文化变迁的理论主要有两种思路。其一是涵化研究,即当两个文化群体持续进行直接接触时引发的一方或双方文化模式的改变。在实际研究中,涵化研究主要探讨的是“西方化”或移民所持文化观念的变化。由于心理学领域已有对涵化研究的专门论述[1],因此本文着重探讨有关文化变迁的第二类研究,即有关文化进化(culture evolution)的相关理论。文化进化理论将文化视为整体,注重研究文化系统的有组织的变迁。文化生态理论是文化进化相关理论的最新发展。1955年,斯图尔德(J.Steward)在其著作《文化变迁的理论》中将文化进化研究分成三种类型:19世纪的单线进化论,20世纪初的普遍进化论,以及他自己提出的多线进化论,或文化生态理论。 文化生态理论的核心是适应,及研究文化作为工具如何帮助人们适应环境,如何帮助人类群体生存下来[2]。对于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斯图尔德去粗取精,着重关心所谓的“文化核心”,即对生态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并能由此而形成一整套文化体系的文化集合体。显然,由于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其具体的环境适应任务便有所差别,由此而导致了不同环境下文化(核心)的差异。在环境改变过程中,旧的文化特质会根据环境改变的程度做出相应调整,产生出新的文化核心,进而形成一整套功能上相关联的文化体系。这就是文化演化(变迁)的基本规律[3]。可以看出,文化生态理论在取向上是功能论的。但文化生态理论不是环境决定论,因为核心文化变迁后不仅会促使其他层面的文化特征发生变化(如社会制度),同时人们适应环境方式的改变也会反作用于生态环境。因此,文化生态理论认为环境和文化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 文化生态理论创立后,其影响不止于人类学,其研究为社会学、地理学、文化心理学等借鉴,而逐渐形成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或许受到人类学重视研究偏远部落传统,以及斯图尔德当时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斯图尔德关心的环境更多地是指自然环境。对环境的适应也更多地强调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然而,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人造环境。特别是在新的发明和技术以加速度的方式应用于人类生活之后,人造环境在环境使用中所占的比例更是大大增加了。比如,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文化生态学研究出现的一个新热点即是对“媒体环境”的研究[4]。 媒体环境具有的全球化特征,其变化引发的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改变。比如,信息技术增强了信息的可得性(如通过查找计算机硬盘、网络、即时聊天、手机短信等)使人们总是在同时处理多项任务,从而让人们长期处于一种持续的不完整注意状态。而搜索引擎(如谷歌、百度)的发明和普及也已经使负责存贮人类记忆的已经从大脑转向了搜索引擎及其背后的互联网[5]。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是全球性的,因此可以推论整个人类的记忆方式可能都已经因新媒体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了适应性改变。文化生态学蕴含的适应、功能论、强调动态性,以及对全球化带来的人类环境变化的关注都为整个文化变迁研究的进展以极大的推动和启示。 二、文化变迁研究的进展 1.动态社会影响理论 动态社会影响理论是在社会影响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社会影响理论(Social Impact Theory)的关注点是他人如何对目标个体产生影响。根据该理论,个体受到他人影响的因素有三个:影响源的强度、接近性,以及作为影响源的他人数量。当他人越重要、越接近,数量越多的时候,对个体的影响就大[6]。然而社会影响理论是静态的,只能预测某时个体所受的影响。但现实情况是,影响是双向的,被影响者和所谓的影响源总是在相互影响着彼此。为了揭示这种影响的动态性,该理论后来发展为动态社会影响理论(Dynamic Social Impact Theory)。 在动态社会影响理论中,文化被认为是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社会中人们相互传播的一整套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实践的总和。这些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实践是构成文化(如宗教戒律和仪式、礼仪、烹饪方法、政治和话语方式等)的要素,因此对上述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实践总和的模式的研究,就是对文化的研究。动态社会影响理论认为让文化模式发生改变的是人们的日常交流以及人们所处的空间位置分布。人们最初持有的态度、信念等是杂乱无章的,但群体和社会具有自组织特性。随着人们之间互相影响的深入,地理位置接近的个体,其信念、态度等就会越来越相似,并与地理位置疏远的群体的信念、态度等产生差异,这样就形成了以地理位置为边界的不同文化模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