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14)04-0086-05 一、柏拉图洞穴隐喻的含义与特征 柏拉图构造的洞穴隐喻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隐喻,它对西方哲学和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图分析它对当代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在洞穴的隐喻中,柏拉图虚构了终身被囚禁于洞穴的囚徒。囚徒们被捆绑着,只能看到其前面的场景,其后是一条路,人们携着各种东西由此经过。路的后面是燃烧的火焰,来往的行人及其携带的东西被投射于囚徒前面的墙上。对囚徒来说,投射的阴影构成了他们的现实世界。柏拉图然后描述了其中一个囚徒挣脱枷锁,逃离洞穴后可能发生的情景。当他转向火焰时,眼睛会被刺痛,他也许会决定重返他的阴影世界。如若没有,他最终会适应火焰,并且看到行人和物体,这些在他以前看来只是阴影。这代表线段类比中对经验事件知识的理解。火焰就像太阳那样照亮那些东西。接着,柏拉图要我们设想,那个囚徒离开洞穴继续前进。一旦进入“上面世界”(upper world),面对真正的现实,这个囚徒将感到眼花缭乱。只有当适应了一段时间后,他才能看清楚“上面世界”的事物,并且认识到,与他曾经在洞穴中见过的阴影相比,它们更加真实。最后,柏拉图要我们想象,如果这个挣脱的囚徒重新回到洞穴,为其同伴指引光明,会发生什么?这个囚徒因明亮而仍然觉得眼花缭乱,很难重新适应以前的阴影的生活。他对阴影世界的描述屡犯错误,无法预测何物在先,何物在后。这足以向其同伴证明,离开阴影世界是不明智的。 被束缚的囚徒代表人类,他们误将感觉经验中的阴影世界混为现实。逃脱的囚徒代表靠理智而不是凭感觉印象指导行为的人。逃脱的囚徒看到,洞穴中的阴影和事物(感觉知识)来源于真实的物体(形式),因此,他拥有真实的知识。经历过这样的启蒙经验后,他往往试着引领其他人走出无知,走向智慧。一个人如若试图帮助别人摆脱无知的束缚,自己会发生什么呢?事实上,任何试图引领囚徒走出洞穴,走出阴影世界的人将被杀死。苏格拉底的悲剧就是个例证。 “洞穴比喻”是用来说明柏拉图关于人类境况的观点的一个模型,我们都是带着锁链的囚徒,被集体监禁,只能看见洞壁上变形的影子,我们感受的不是真实的东西,而是我们意识中的东西。真实的世界是完美的不变的理念世界,只存在于洞穴之外,只有借助理性我们才能感受到理念世界。 从柏拉图洞穴隐喻,可以梳理出以下七个方面的对应关系(用↗表示):1.洞穴世界↗可见世界、现象;2.洞穴外的世界↗可知的、实在的世界;3.洞穴中的囚徒↗我们人类自身(有待于教育);4.洞壁上的阴影↗实在世界中真实事物在光的照耀下的阴影;5.太阳的本相↗善的理念;6.对阴影的观察↗意见;7.太阳的直观↗善的知识与真理。 要想真正地觅到知识和真理,那就必须解除束缚,站起身来,转移习惯于看阴影的视线,迎着亮光,忍受痛苦,踏上漫长崎岖的道路,走出洞穴,迈向光明世界,寻找一切的原因——善的理念。 洞穴隐喻显示了认识的不同等级和层次:①简单纯朴,与对传统所具有的权威性的信仰联系在一起;②自负的启蒙;③对启蒙的启蒙;④真正的认识;⑤对不可用文字传达的最终原则的洞察。从①出发,经过②和③达到④,升华为⑤的过程,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和升华过程。 洞喻还根据知行统一,把认识的五个不同阶段与道德实践(文化实践的一部分)的五个阶段由低到高相对应:①纯朴可敬或传统道德;②狂热的追求;③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和艺术教养,以及分有理性所获得的最初部分;④不再只是分有的理性(苏格拉底)的顶峰;⑤柏拉图在对话中仅仅暗示,但未写明的理论[1]。 弗朗西斯·培根把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对人的束缚发展成为四假相模型。培根认为,人的思维易被假相所败坏。他指出有四种假相,并以隐喻的方式称这四种假相为:种族假相(idolatribus)、洞穴假相(idolaspecus)、市场假相(idolafori)以及剧场假相(idola theatri)。 洞穴假相产生于每个人的独特倾向、教育和背景的误解。我们对事件的诠释,都是从我们自己的视角出发进行的。洞穴假相是培根直接取自柏拉图的比喻,并再次暗示了没有经过训练的心灵的局限性。心灵被封闭在由它自己的习惯和意见背景所构成的洞穴之中,它反映了一个人所读的各种书籍、一个人看重的各种观念,以及一个人所服从的理智权威。 种族假相使人不对事物进行深入钻研就接受直接经验,使人把纯粹想象混同真实存在。种族假相产生于人性的误解,它们来自“人的感觉是事物的尺度”这一错误的论断。培根认识到,单纯观看事物是不能保证人们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的,人类会把自己的希望、恐惧、偏见以及焦虑投射到事物之中,从而影响对事物的理解。 市场假相是语言的扭曲。人们使用像“命运”和“第一推动者”这样的说法,就好像它们具有明确的所指、毫无歧义似的。语词如同日常交际中的通用货币。尽管语词有其用处,如果它们造得并不准确、精密,如果它们的运用名不符实或有名无实或名存实亡,那么它们也会带来错误的认识。由于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因而文化心理学研究必须破除市场假相,走出语言洞穴,才能对文化做出客观的认识和正确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