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14X(2014)03-0143-09 隨著知識經濟社會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越發重要。正如某些學者所言,在當今世界,知識創造變得極為重要,創新能力不僅是21世紀知識經濟社會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也是管理、應對複雜與多變的經濟和社會秩序所具備的必要素質。①高等教育的作用就在於培養大學生具有創造力、柔韌性和動力,能夠在這種環境下有效地實施管理和進行工作。②實際上,近年來,不僅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OECD),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新興國家和地區都意識到學生掌握創造能力的重要性。③本文主要從課程開發的視角,探討有關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問題。 一、分析框架和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分析框架 毋庸置疑,課程開發或編制一定的課程體系是高等學校培養人才的重要環節。儘管目前有關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教育機構的課程開發成果不少④,但鮮有研究涉及課程開發與學生創造能力培養之間的關係,這一點尤其表現在大學本科教育階段。 由於泰勒原理至今仍然對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的課程開發或編制產生較大的影響,本文在參考泰勒原理的基礎上,嘗試構建探討課程開發與培養大學生創造能力的關係,在談論中,特別關注以下幾個研究問題: 第一,什麼是構成大學生創造能力的基本要素? 第二,傳統和現有的高等教育課程模式如何才能培養大學生的創造能力? 第三,應該採取哪些措施和方法去培養大學生的創造能力?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與中文“創造能力”比較接近的英文是creativity和innovation。儘管兩者之間存在若干差異,但也有共同之處。例如,有的學者認為,creativity主要表達產出新奇和有用的產品。⑤另外有些學者強調,creativity可定義為製造原發性和具有價值(worthwhile)產品的過程,其主要特徵表現為原創性,富有表現力和想像力。⑥ 筆者認為,由於creativity更接近於中文教育學意義上的創造力一詞,以下主要對有關creativity的先行研究以及主要成果做簡要介紹。 從教育學的視角來看,根據有關文獻⑦,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不僅關注散發性思維,而且也重視散發性思維與趨同性思維兩者結合在萌發新穎和有益的觀點過程中的作用。例如,威廉姆認為,創造性思維表現為充滿好奇和想像力、具有挑戰和冒險精神等,這些都有利於培養和發展創造能力。此外,安馬布勒(Amable)的研究也表明,具備挑戰精神和樂觀態度可以促進創造力的產生。還有學者認為,某些創造性學習活動,如引入頭腦風暴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方法(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technique,CPS)等,也有助於創造能力的發展。雖然表述不一,這些研究成果都認為,在創造能力培養過程中,存在一些基本和一般的態度和能力,這些態度和能力是超越具體學科或領域的。只要學生掌握這些基本和一般的態度和能力,他們的創造能力自然會提高,並可以運用這些能力去解決任何具體學科中的問題。 與以上觀點相對,巴爾認為⑧,創造能力實際上只能通過不同領域或學科的相關活動進行培養。不僅如此,某一具體學科或領域中進行的創造能力培養活動能否自然提高學生整體和一般的態度和能力尚無有力證據。從這一意義上而言,創新能力是可以遷移的與創新能力僅局限於特定學科或領域的爭論,也是近年來學術界較為關注的熱點問題。 近年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有關研究小組對創造能力作了以下定義⑨,可以視為國際組織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創造能力的具體要點如下:(1)複雜的和多元的,存在於所有課程教學中,因此是可以學習掌握的;(2)決定今天生活成功的關鍵;(3)其構成要素是可以分析的;(4)受到不同社會背景和不同因素的影響。 根據研究小組的研究模式,創造思維包括五種基本要素:(1)探索的:善於發現和揭示以及追究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問题;(2)堅持不懈的:勇敢面對困難,敢於與眾不同以及具有面對不定因素的忍耐力;(3)具有想像力的:能夠運用多種具有想像力的方法和可能性去解決問題;(4)合作的:在創造性活動過程中強調社會的和合作的重要;(5)學科性的:需要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去幫助進行創造性活動和發展專業能力。 本文認為,無論creativity或innovation,都可以表達中文創造力的含義,兩者都基本包含能力、技能、動機、態度等一些基本共同要素。例如,從大學教育的視角來看,兩個概念都包含超越所有學科或領域的一般能力以及局限於特定學科或領域的能力。此外,creativity和innovation不僅在不同領域或專業各有不同的解釋,而且在不同國家、文化和環境中還表現出不同的形式。 總之,大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主要指培養大學生具備想像力、觀察力、堅持不解的精神、表達能力、探索能力、適應能力、樂觀的態度以及批判反思能力等。 二、主要課程模式 目前有關大學課程模式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例如,德萊塞認為,大學本科階段主要存在四種課程模式:自由或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 of nonpreparatory nature)、为进入研究生階段學習的課程(preparatory for graduate study)、专业教育課程(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programs)和职业教育課程(occupational curriculums)。⑩蓋爾特把歐洲大學教育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洪堡理念、主要培養學者和研究者的科學教育(scientific education);第二類是專業教育,主要體現在法國的各類專門學院(grandes écoles);第三類是自由或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以英國的牛津和劍橋大學為代表。(11)此外,斯考特在考察高等教育大眾化對大學教育影響時也歸納了五種不同的教育課程,即自由或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大眾教育(popular education)、跨學科教育(inter-discipline education)和注重核心能力、一般能力以及可以遷移就業技能的教育。(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