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4)06-0039-07 因拥有“学术人”身份,并具有学术界认知度较高、核心性(甚至唯一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等特征[1],高层次人才在大学引进过程的多个环节中拥有较高的话语权。对大学组织来说,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过程是一项持续的活动,包括引进前的接触与谈判、引进中的契约签订,以及引进后所从事的教学科研活动等多个环节。如何识别高层次人才引进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对策以规避风险,成为大学组织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高层次人才引进风险及其表现 在人才引进活动中,对大学组织目标的实现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可归结为风险。高层次人才既可能是组织最重要的资产,也可能是最大的潜在负债[2],其越重要,大学组织越依赖,就越发增加引进风险。因此,高层次人才既是大学引进风险的来源,也是风险事件的主体,以及风险管控的重要对象。具体表现在大学的人才引进计划与实际操作出现偏差、成本与收益失衡、人才与岗位匹配不当、人才甄别出现失误、人才流失加剧、学术失范等方面。[3]例如,在人才流失方面,对北京市高校五年期内引进人才工作情况的调查表明,引进的人才中有45%的人曾萌生过辞职念头。[4]而一个企业可接受的核心员工流动率在10%到15%之间,如果达到20%,则说明人力成本非常昂贵。[5]对照企业标准来看,在以人力为主要驱动力的大学里,如果人才流动频率过高,则说明群体稳定性相对较低。在个体学术失范方面,高层次人才学术造假曝光率较高,如2012年北京化工大学某“千人计划”学者冒名盗用他人论文并伪造履历事件;2012年厦门大学某“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博士学位造假事件。由此可见,高层次人才引进风险的管理既是大学所面临的一个现实性的关键问题,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对高层次人才的过度依赖还会损害大学的人力布局。高层次人才与大学组织的关系并不是在成熟的竞争性市场中形成的,而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6],二者紧密相连,相互共存。当前者处于稀缺状态时,后者的可选择性就急剧萎缩,依赖性会更加凸显。大学通常渴望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升自己的学科地位乃至学校排名,但当其拥有数量较多的强势学科时,即使某一学科在人才引进时遭遇困境,也只会对该学科形成桎梏,并不会影响全局态势。而当实力较弱的地方性大学遇到此种问题时,负面效应就会迅速溢出单一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团队稳定产生消极的影响,并干扰到整个大学的发展规划。由于依赖性造成的扩大效应使得大学在高层次人才引进过程中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与压力。[7] 二、高层次人才引进风险的影响因素 在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前期,市场缺陷及信息失灵等外部环境因素对大学引进活动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中后期,大学内部的资源分配状况以及各层级微环境则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换言之,市场与信息环境、资源机制、大学组织的自身结构与文化属性是高层次人才引进风险的关键性影响因素。 1.外部环境因素 (1)市场缺陷导致大学组织盲目引进。 市场缺陷包括“供给方缺陷”与“需求方缺陷”。[8]所谓“供给方缺陷”,指由于高层次人才稀缺,其存量及增量有限,而市场中缺乏专门的人才代理商角色,使得高层次人才只能自己充当代理商,进行自我推销。所谓“需求方缺陷”,指大学自我应对不力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引进风险。虽然大学是有自身运行规律并且本征结构保持统一性的学术组织,但是它还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开放性和矛盾性等多种特性。[9]作为需求方,大学可能过分追逐与模仿同行的人才战略而忘却自己的初衷,不能独立定义自身所需人才的特征以及评估性价比,从而导致引进失败。例如,大学原来的人才需求设定是合理决策的结果,但大学如果受到推荐人的诱导或其他学校的误导而削弱了甄别和判断能力,改变原先的需求,花费巨资引进与自身需求不相匹配的人才,就难以成为“一个精明的顾客”[10]。 (2)信息失灵导致引进风险。 由于获取、消化、吸收、加工、处理人才市场信息的能力减弱,大学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无法作出基于理性和长远的决定。而当大学组织不能较好地处理信息失灵问题时,往往会抛弃市场的参照价值,转由组织单方面在封闭环境中凭着不可靠的经验与推断作出决断,这也可能导致严重的人才引进风险。[11] 2.资源因素 (1)学术资源总量有限导致团队成员竞争加剧。 大学的整体资源如学科建设经费等是有限的,大学组织成员为争取有限的资源而展开各种竞争,这种竞争涉及成员责权利划分、职称晋升与薪资调整、分工多寡与岗位调配等各方面。按照引进契约的规定,高层次人才通常处于资源分配的核心,具有优先分配权,其他成员一旦觉得自身利益受损或相较之前一直没有增长,就会认为这是以损害自我或群体利益为基础获得的。[12]尤其在某一时期内,如果大学的整体资源趋于紧缺,或者大学为提高效率而压缩开支,其他成员和高层次人才的冲突就会进一步加剧,比如,其他成员会认为高层次人才的性价比过低,并抨击薪酬体系的不公。而大学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希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能将研究项目与经费一起带来,借此调节其他成员的失衡心态,增加成员的认可度,并证明人才引进决策的正确。这也说明大学认同这一观点,即高层次人才具有较高的社会联系度、学术市场竞争力、资源获得能力,因此,大学怀着未来收益远大于投入成本的预期,愿意在引进前期投入巨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