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00(2014)08-011-12 高等学校分类是指高等学校或其利益相关者在一定的目的指引下,根据高等学校的特征,选择特定的标准对其进行归类。高等学校分类问题涉及的层面相当广泛,宏观层面包括高等教育的体系、层次、结构、职能、布局、形式等方面,微观层面则以高等学校类型、层次、设置、评估、定位等为主。研究这一课题,对于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的价值取向 (一)高等学校分类既是高校定位的需要,更是政府对于高校进行资源配置模式改革的需要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几乎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趋向多样化,虽然有些学校,尤其是有历史传统的大学对变革有一定程度的抵触,但从总体上说,高等教育已经在较短时间内进行了意义深远的变革。高等学校分类,不是为分类而分类,其内在价值是满足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需要,其外在价值在于满足政府分类管理高校的实际需要。1999年美国专家布拉科等人曾提出“政府分类管理高校的四职能”的观点,即提供办学资源、制定办学法规、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引导办学发展。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人力资源支撑,其中,厘清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是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个前提条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高等学校分类管理改革明确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1]因此,对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是我国高校以及教育管理部门的现实需要。 加强高校分类,可以促进高校合理定位,使得政府可以按照不同的类型给予资源配置,促进资源配置的科学化,合理化。政府可以运用多种手段来对大学进行宏观管理,包括法律、政策、规划、评估、财政等,但是,在新公共管理时代,由财政压力带来的绩效考虑和管理效率要求,使得公共资源配置方式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最常用调控手段,其中,财政拨款方式的改革成为政府手中的利器,政府偏好通过直接、间接和混合拨款方式,对大学进行间接干预,引导大学提供符合公共利益的教育服务,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 (二)高校设置标准亟待完善,应转向需求导向、质量导向,逐步确立起以需求为导向,以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的设置标准 与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相关的是高等学校设置标准。我国现有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是在1986年12月发布的,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和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设置标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通过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是以学科布局和学科覆盖面作为大学和学院设置标准的,规定“称为大学的”,须“在文科(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人文学科门类中,有三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并规定“全日制在校生计划规模在五千人以上”;规定“称之为学院的”须“在文科(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八个学科门类中有一个学科为主要学科”,并且“全日制在校生计划规模在三千人以上”。这一设置标准过于注重条件导向、数量导向,而没有注重考察高校的设置是否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否和当地的其他高校办学方向同质化,没有考虑高校的生均办学条件,只是强调了总的办学要求。同时,设置标准对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标准、教师队伍等也缺乏较为翔实的规定。现在应转向需求导向、质量导向,逐步确立起以需求为导向,以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标准的,能够促进高校分类分层、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设置标准。 (三)高校分类体系和设置标准必须立足中国现实,体现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促进高等学校多样化,并不是按照欧美的标准来指导中国高校发展。世界各国各地的高等教育系统被打上了时代烙印与各自特色,也是各自高等教育系统演化的结果。高等学校分类与多样化不是用西方的标准去衡量中国高校分类,更不能把这套指标体系强加于中国高校。 无论美国卡内基高校分类法还是欧洲高校分类方法,都是在对高校现状描述与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指引高校朝着多样性道路前进,并无判别高校优劣高低之意。当然欧洲高校分类与美国卡内基高校分类都是在欧美高等教育较为成熟、高校多样性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1970年,克拉克·克尔担任卡内基基金委员会主席时,根据不同高等教育机构承担的不同任务,将美国各类大学和学院予以分类,并制定了明确的分类标准,于1971年制订了供卡内基教学促进委员会内部使用的版本。此后,卡内基高校分类经过系统修改,又先后出版了1976、1987、1994、2000和2005年5个版本。多样性也是欧洲高校的优势,欧洲教育政策也正在通过指标分类体系引导欧洲高校多样性的发展。欧盟给予高校分类的定位是,分类不应该被看作大学排名的工具,强调分类的多指标和非等级性,目的是帮助高校树立自身形象,而不是在各种机构之间建立等级制度。其次,分类也不是对高校质量进行评价的工具。欧洲高校分类方法强调系统多样性、结构多样性、专业多样性、方式多样性、声誉多样性、构成多样性、价值与氛围多样性。[2](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