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13年末城镇人口7.3亿,人口比重为53.73%,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在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着街区传统功能与文化的丧失、历史遗迹与历史景观文化的消失、建筑形态的单一,注重形式多于内涵、经济形式单一,每个城市都没有鲜明的特色,以至于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城市与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城市没有太多外观上的区别等诸多问题①。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央提出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必须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保持文化传承、文脉延续和历史记忆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时代命题。 一、城市文化的理论探究 研究城市文化传承问题,首先需要界定“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化”三个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有多种定义,综合了有关对城市的各种理论学说,本文采用程相占的“城市”定义,他着眼于城市与人类文化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城市的文化功能,给城市(主要是当代城市)下一个侧重于功能的定义:“城市是人类在一定地理区域中、以雄厚的经济力量为基础而建造的、非农业异质性人口高度密集的文化生产、贮存和传播中心”②。 而“文化”(culture)更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③。 对“城市文化”的定义,《中外城市知识辞典》认为城市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前者属物质的或有形的器物用品,如城市建筑、园林、教堂、公共文化娱乐设施、交通工具等;后者则为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艺术、宗教、法律、习俗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等④。 作为城市科学的分支,城市文化学是适应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产物,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也迫切需要理论指导,许多研究成果为构建中国城市文化体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⑤。通过文献调查,国内外学界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对城市文化进行了研究: (一)城市文明史 美国作家刘易斯·芒福德的经典著作《城市文化》和《城市发展史》这两本书至今仍然被公认为属于全世界城市科学研究的经典著作,他强调城市规划的主导思想应重视各种人文因素,并促使了欧洲的城市设计重新确定方向。芒福德论述的城市史就是文明史,城市凝聚了文明的力量与文化,保存了社会遗产⑥。芒德福最负盛名的是《城市发展史》,作为一本城市文化著作来研读,程相占认为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城市文化与人类文明价值理想,即芒德福将城市起源、发展、演化与宗教联系起来,主要学术目的在于论证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永恒价值”及其重要性,没有它,就没有人类城市文明,人类文化将成为无目的的盲目过程;二是城市的二重性与现代性反思,即芒德福对于科技进步的本质有着非常深刻的反思批判,对于现代城市带来的弊端进行了深入分析⑦。 另外一本研究城市文明的经典著作当属美国城市学家乔尔·科特金所著《全球城市史》,他在序言“神圣、安全、繁忙之地”里就阐明城市的重要作用:“城市代表了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具有想象力的恢弘巨作,证明我们具有能够以最深远而持久的方式重塑自然的能力”⑧。另外由美国Thomas J.Campanella教授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城市”这个视角,纵览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方方面面,回溯了历史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典型案例,汇集了全球很多专家关于打造全新的中国城市市容市貌的观点⑨。中央党校陈宇飞教授主持的系列课题和出版的专著研究“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问题”,对文化城市进行了理论梳理和案例分析,其中的“文脉与感受”重点以中外城市案例来论述文化传承⑩。薛凤旋则采用图文述说,展现中国的历史、文明和城市发展在世界文明之林中所透露出来的独特个性(11);另外一类研究就是案例分析,如蒋彬在揭示城镇化与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推进藏区的城镇与文化的协调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12)。此类研究主要从历史视角研究城市文化。 (二)城市意象及视觉设计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这本书讲述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13)。有代表性的理论还有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其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美国当代环境美学学者阿诺德·伯林特所著的《生活在景观中》讲到城市设计:“没有考虑到本地的建筑传统而采用外国的地区或种族设计风格的作品从不会让人觉得舒适。这就如同在缅因州的海滨村庄里建造西班牙的庄园或是瑞士山中的牧人小屋一样”(14)。国内学者对城市视觉的研究,包括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等宏观及微观的研究,如中国传统建筑对宇宙图式的模拟与象征,“是要在建筑与自然之间建立同构联系,以表达人们期望与天地和谐共存、获得美好生活的文化理念与祈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