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微信的出现,令互联网嵌入下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媒体传播激活了人们空前的话语热情,也“解放”了长期以来被“控制”或“束缚”的话语生产力。这种微话语的大量繁殖,带来了新的社会和文化问题。尤其是微话语的话语形态、传播方式和传播功能,养育了新型的“微客”主体——其瞄准式的阅读方式、窥阴型的话语期待和去身份化的主体意识,令“微客”变成了一种思想想象力不断衰减的“口香糖主义”者。作为复杂社会的“阐释者”的知识分子话语不得不让位于微时代的“单向度话语”,作为“阐释者”的知识分子也逐渐丧失了书写现实和动员社会的能力。 我使用“微客”(萎客)这个概念,不是讲述微话语传播者的“政治阳痿”,而恰恰想说明微话语养育了一种极其挺拔的政治姿态,养育了新型的充满斗争欲望和嘶喊能量的群体,在这种斗争和嘶喊中萎缩成虽具有感染力却匮乏政治想象力的“书斋革命者”或“广场议论者”。从微博的鼠标点击到微信的屏幕点击,微话语的思想政治被简化成一个“指尖上的政治运动”,许多人因此相信用鼠标进行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世界从来没有因手指的运动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鼠标和手机制造出来的东西成了微客们政治意淫的符号——对于自身能力的极端自卑和无原则夸大,养育了微客政治意淫的基本思想模式:在微话语的能指流动中快乐滑动,却很少去复杂化理解当下社会的基本问题和深度反思变革现实社会的力量与性质。 事实上,微话语正是以其集群化的形态造就了这种微客政治意淫的幻觉。单纯就数字而言,近一半的中国人都在积极地进行着微话语的生产。假设每一个用户每天只发一个帖子,也要有将近7亿条帖子在四处流传。微博140字的限制、微信小屏800字左右的阅读耐心,都在限定中创生一个空前的微话语生活,制造出形态各异、热闹非凡的话语狂欢场景。 这直接构造了当前中国社会情绪性表达的核心场域。最近,南开大学计算社会科学课题组发布了“微博网民情绪系列研究”的初步成果,他们发现:微博网民情绪的起伏不仅与中国社会发生的重要事件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上海证券综合指数及其每天交易量的变化。这个研究更加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发现了一种类似于潮汐波动一样的规律化的微客情绪变化周期。在分析一周内的微博情绪变化时,研究人员发现:快乐情绪在工作日期间落入低谷,于周三达到最低值,但会随着周末到来逐步回升;而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在周末略有下降,其他时候则较为稳定。[1] 显然,情绪化的背后,是这种微话语和微客行为的非理性化。而微话语看似姿态万千、丰富繁多,却又因此呈现出话语逻辑的内在单向度的特点。自2008年以来,微话语参与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生产,并积极制造不同类型的社会事件,成为人们了解“真相”、揭发“黑幕”的诸多重要场域;人们相信微文化会最终改变中国,但是,却不愿意反思这种改变是不是正在按照人们良好愿望的方式进行。一方面,微话语集群化出现,往往充满表述中国的冲动;另一方面,这种表述本身却往往随着情绪的变化成为单向流动的话语波浪。在我看来,微话语自身存在逻辑和政治功能的限定,令其成为一种可以制造问题却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场域;而它所带来的解放和民主的幻觉,则又无形中凝聚为微客手指的点击动作,仿佛这一切就足够了。 微话语 细看微话语的存在形态,不难总结为三个有趣的特点: 1.狙击式聚焦 瞄准一个核心目标,切断其与四周世界的联系,并将之放大为一场重要到极点的事件,其后果则是可以抹平诸多社会故事的具体性,令其具有“共谋”的单向意义。在这里,狙击式聚焦模式更适合微话语的传播和流传,而面对复杂社会的“复杂阐释”,自然被这种极其容易传播的微话语围困。在微话语中,“雾霾”—“污染”—“利益集团”成为思想的关键节点,而“雾霾”与资本体制的互相依赖关系、“雾霾”与全球资本主义危机转嫁的关联以及“雾霾”政治话语的天然霸权问题,则无法取得公众的信任。正是这种阐释性话语魅力的损减,令“砖家”一词成为微话语时代的思想症候:一旦阐释性的社会读解与微话语的“常识”体验相违背,这种阐释就立刻被贬为“五毛党”。 2.揭幕体叙事 这种狙击式聚焦的后果,或者说效果,就是养育一种“揭幕式文学”。微话语广场上面永远响彻这样一种“嘶喊”:看看真相吧!救救他们吧!这种祈使句的微话语文体,总是呈现出号召、鼓动和揭秘的冲动。简单地说,到目前为止,微话语一方面在监督和质问现实政治,另一方面,却用它特有的“嘶喊话语”损害社会公信力。 在这里,前者让人们相信网络广场政治会让社会越来越公正,后者让人们暗中形成对现有社会管理方式的整体沮丧感。前者倾向于认为微话语是个好东西,会成为社会民主的重要形式,后者则让人们益发充满热情地在网络广场上面展示良好社会的愿望,并把对社会管理体制的批判变成浸泡着口水的嬉戏性攻击。 揭幕体叙事也就相应变成了人们看待自己几乎全部生活问题的思考方式。越来越多的微话语致力于用新的“真相”代替旧的“真相”,历史和现实的整体性叙事,被切割成情绪化的断片拼贴在片刻不离手的手机上面,令人们一惊一乍地阅读并叹惋。追求震惊效果,将问题变成跌宕起伏的梁山好汉的情节,这已经是微话语司空见惯的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