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是一个非常敏锐而宏大的命题。如今,“微”已经不是一种小群体的生存方式,不是一种偶发的行为选择,也不仅是一种互联网平台诱发的艺术与文化现象,“微”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是一种人类全新的时代状况,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全方位的问题。因此,“微时代的精神状况”这个命题紧扣了时代脉搏,具有相当强的前沿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人类“微时代”的生存状态亟需考察和回应。本文以微时代的影视艺术的变迁为切口,以点带面,考察这种时代状况,举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几点。 “微时代”背景下影视美学之变 传统意义上,人们有相对共通的影视美学标准和尺度,这种标准和尺度大致说来就是追求总体性、整饬性、高品位和不朽性,例如对经典影视作品的推崇,便是一种对精英、经典和线性的推崇。这种推崇虽然出现在传媒艺术时代,但其实还是传统艺术思维的延续。对传统艺术、传统影视艺术美学观的彻底改变,需要一个引爆点。这个引爆点,便是数字新媒体技术的出现,逐步推动人类社会全面进入到媒介融合时代,并最终影响到人类艺术的生态和格局,影视艺术的美学标准和尺度必然随之发生改变。 “微时代”中的影视艺术作品多是数字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在这个时代中,我们逐渐发现原先的影视美学标准和尺度,难以解释或涵盖新的影视艺术生态,一些原本难以进入传统影视艺术美学标准的作品却受到追捧。具体来说,“微时代”里影视艺术的美学标准和尺度,已经从对整体、巨型、精英、经典、贵族、厚重的追捧,走向对个体、碎微、大众、流行、草根、便捷的热衷。 “微时代”中影视艺术美学之变,不是孤立的艺术问题,它与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态有紧密关联,特别是它与告别权威、告别庄严、告别革命、告别深度,拥抱世俗、拥抱碎片、拥抱浅表、拥抱快感,去中心化、去历史化、去本质化的人类后现代生存状态互为映照。 “微时代”下的影视技术与艺术之变 “微时代”下的影视技术与艺术的互动,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集中体现为影视生产手段、传播方式以及产品形态的变化。 第一,就生产手段而言,“微时代”的影视艺术生产手段逐步走向多媒介、多元素、多手段融合的状态。多媒介的生产手段不断便捷化,多元素的生产手段不断融合化。其一,影视生产从过去“重装备式”的生产方式,走向随时、随地、随意、随性的生产方式,不需要重型摄录设备和移动轨道也可以进行高质量或有特色的影视作品创作;其二,影视艺术的奇观品质不断增强,特别是数字媒体技术已经可以完美实现任意的动静结合、自由组合、模拟虚拟混合;其三,原本多作为艺术接受者的大众,可以轻易而便捷地参与到影视艺术创作之中,使得影视艺术创作呈现出一种集体创作的状态。 第二,就传播方式而言,“微时代”的影视艺术传播已经从单向度传受,走向创作、传播与接受者的多向、多维互动,甚至难以区分艺术传播者和接受者,“去中心化”传播状态明显。在这一传播状态中,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是中心,每一个节点也都可以是边缘,影视艺术的传播真正走向裂变式传播。影视艺术作品的发布、艺术接受者对影视作品的接受与反馈变得易如反掌,艺术接受者的意见能够有力地影响到艺术创作和传播,从而使得大众艺术接受者的地位得到彻底提升。此外,传播方式的变化更是影响艺术创作端,使得影视艺术创作必须考虑传播问题,才能获得商业的、甚至艺术的成功,艺术创作者必须要有对现代传播的深刻理解。 第三,就产品形态而言,“微时代”的影视艺术产品常常是跨界的、多种模式混合的。传统意义上,影视艺术作品形态一般都有明显指向,例如专门为电影院、电视台创作生产的故事片、专题片等。而“微时代”里,由于前述的生产手段和传播方式的变迁,使得我们难以单单从产品形态辨别这一产品是为哪一个平台准备的。“微电影”名曰“电影”,却是网络平台的宠儿;网络剧,看似具有电视剧的一切特征,却从不见于电视荧屏;当前的许多综艺娱乐节目,以《爸爸去哪儿》为代表,可以同时、平行地在电影院、电视平台和网络播放,并获得口碑与效益俱佳的效果。 “微时代”下的影视格局之变 “微时代”下的影视格局之变,主要体现在:门槛的降低、渠道的变宽和圈子的打破。 第一,门槛的降低指的是影视创作门槛的降低,“微创作”兴盛。当下影视摄录和编辑设备不断便捷化、界面友好化,作为身体一个器官的手机已经轻而易举地实现1080p 的高清摄录,影视编辑软件界面不断友好,未来甚至可以在移动终端和电脑终端实现随意、迅捷的触屏剪接与特效制作,这为“微创作”提供了几乎所有的条件。这些都使得影视艺术创作的准入门槛不断下降,创作队伍也不再完全由专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来承担,而是由多元社会群体来承担,热衷于“微创作”的草根群体更是其中的代表。 第二,渠道的变宽指的是影视传播的手段增多,“微传播”兴盛。影视艺术作品不再单纯依靠传统的影院、电视台进行“郑重其事”地传播;通过媒介融合时代下的新技术推动,影视艺术作品更可以借助几乎是零门槛的网络平台进行“微传播”,而且其传播效果常常胜于传统影院、电视台,也使得艺术接受者的反馈即时、及时、全面而有效。 第三,圈子的打破指的是大众参与艺术过程中呈现的艺术民主化,“微圈子”兴盛。在传统上,影视艺术圈常常由行业精英把持,外人或新人进入到影视艺术圈常常需要付出较高的成长成本。而“微时代”,原先“单一孤岛式”的影视艺术圈子,已经逐渐被“孤岛密布式”的众多“微圈子”部落所代替。在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文艺创作者的时代,大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组成一个一个的影视创作“微圈”,而且这些“微圈”由于创作者的理念相近、创作手段灵活、传播平台的无障碍等因素,常常能涌现优质的影视艺术作品,对抗着、消解着传统影视艺术圈的权力统治,走向一种艺术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