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4)03-0005-07 高等教育是否应当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近来再次引起了学术界的讨论。批评者与坚持者从各自的理论前提出发展开热烈争论,为人们进一步思考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迪。争论中,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出发,提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再生产活动”[1](下简称“知识生产论”)。这一观点却有失偏颇:不仅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类比不当,而且在客观上陷入了“见物不见人”的思维误区,付诸实践必将进一步误导我国高校的办学方向,必须认真辨析与矫正。 一、“知识生产论”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类比不当 “知识生产论”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展立新、陈学飞两位学者在《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2]中提出,进而在《哲学的视角: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四重误读和误构——兼答杨德广“商榷”文》中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适应论’的作者并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实际上已经为高等教育研究指明了方向。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区分了两类再生产的方式,即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物质生活的再生产。后来,在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又进一步区分了隶属于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一般劳动’和隶属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共同劳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秘密。笔者认为,高等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再生产活动。如果把知识再生产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知识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那么教育的两大部类即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就分别对应于这两种类型的再生产活动”。“知识的简单再生产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递”,“知识的扩大再生产是对未知领域的积极探索”。[1]乍一看,这一观点似乎比较新颖且有道理,但是深入分析却不难发现它在研究方法上存在机械类比的思维误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集中体现在三部重要著作之中,第一部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部著作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关于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他们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3]78-79关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他们指出:“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的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家庭便成为从属的关系了(德国除外)。”[3]80 第二部重要著作是《资本论》。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生产过程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生产的条件同时也就是再生产的条件。任何一个社会,如果不是不断地把它的一部分产品再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生产的要素,就不能不断地生产,即再生产。”[4]228关于再生产的内容,马克思明确阐述了物质资料再生产的两种情况及人的再生产。关于物质资料的再生产,马克思分析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情况。如果作为资本价值的周期增加额的剩余价值“只是充当资本家的消费基金,或者说,它周期地获得,也周期地消费掉,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就是简单再生产。”[4]622与此相应,“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4]635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这就是扩大再生产。关于人的再生产,马克思指出,资本家“用来交换劳动力的资本转化为生活资料,这种生活资料的消费是为了再生产现有工人的肌肉、神经、骨骼、脑髓和生出新的工人”。[4]231 第三部重要著作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恩格斯在这部著作的第一版(1884年)序言中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繁衍,编者注)。”[5]2 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社会再生产,无论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还是人自身的再生产,都毫无疑问地凸显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只要是再生产,就一定会有某种形式的新的产品生成,并且再生产也一定是在某种形式的新的产品基础上进行。对物质生活的再生产而言。简单再生产虽然保持原来的生产规模不变,但反映在价值形式上,却是每次都生产出新的价值,并且每次都要将与生产成本相等的新价值再次投入生产。至于扩大再生产,反映在价值形式上不仅是每次都要将等于生产成本的新价值再次投入生产,而且还需要将超出生产成本的部分新价值追加进生产成本,投入生产。关于人自身的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并未明确提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概念,但是无论人自身生命的再生产,还是种的繁衍,都毫无例外地蕴含新的产品生成这一点却是肯定无疑的。这种新的产品,在人自身表现为通过消费物质生活资料,吸收物质生活资料的精华,生产出新的生命分子,新的血液,新的精气神,或者说再生产出被消耗了的肌肉、骨骼、脑髓、血液等等的精力和活力,使人自身的生命和能量得到新的延续;至于种的繁衍则表现为生产出新的生命个体,实现人类社会世代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