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的演讲中说道,“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1]敬业涉及的问题是职业的态度,也就是“责任心”的问题。乐业的核心是“趣味”,也就是能从职业中获得乐趣。乐业涉及的问题是职业的归宿,不仅职业需要人去成就,反过来职业也能成就人;同时,乐业也是职业得以完满的依据,一个人对职业生活的自我陶醉,能促成个人的职业投入,提高效率。如果说,敬业是职业生活的起点,乐业可谓职业生活的归宿,敬业与乐业之间,乃是对职业精神的领悟,我们称之为悟业,也就是领悟职业之道,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道”。 作为大学教师,我们需要敬重大学教育,保持对大学教师职业的温情与敬意;需要领悟大学教育之道,教书育人,学高为师;需要孕育大学教师职业之趣味,享受教师职业人生的乐趣。 一、敬业:敬重大学教育 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敬业主要指涉大学教师与大学教育的关系。所谓敬业,用梁启超的话说,“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2]“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甚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3]敬业就是要从内心敬重大学教育,切实地理解、认同大学教师职业的意义与价值,并躬行之。 (一)教书育人 所谓大学,就是以人类优秀文化为依据,以钦慕人类文化的教授为支撑,以生动的师生交往为基本形式,而展开的创造性的心智生活,最终指向为人类文化理想所浸润的、具有高创造力的健全的人。大学乃是以大的文化为依据,以创造性的知识生活为基本形式,指向大的人格的养成。 1923年,著名诗人徐志摩写下第一首咏康桥诗——《康桥再会吧》:“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风东指,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归家后我母若问海外交好,我必首数康桥,在温清冬夜腊梅前,再细辨此日相与况味……康桥!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 良好的大学教育,足以激励、影响人的一生,成为人生可以不断回望的精神家园。大学教育的根底在于人,教书育人可谓大学教师不二使命。这意味着大学教育不可不慎重。 以下是王小妮在《上课记》中写下的片段:[4] 老师你不认识我了,我就是大一问题特多的小姑娘啊,老师我快毕业了,后来我得了忧郁症。 一个男生告诉我,那天有个同学发短信说:咱俩一起去死吧。男生回答:好啊,你快来吧,我先把你杀了。说这些的时候,他的表情超平静。我说:怎么就说到了死,这不是随口说着玩的。他说:就是吗,所以我没搭理他。 刚开学,有个即将毕业的女生跳楼轻生。虽然我不认识她,仍旧有4位和死者相识的学生跟我谈起这事。唐惠子搭在讲桌上说:老师,她到底为什么呀,漂漂亮亮的,平时可爱说话了,当过主持人,一直很阳光的一个人啊,说走就走了? 总有一些东西是高于知识技能的训练,思维水平的提升,那就是培育健全的生命,引领大学生健康成人。特别是今天,这一代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或留守儿童等引发出来的相关问题对大学生健康成人产生的影响,以及流行与时尚对他们的冲击等,都需要大学教师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用心关注、关怀,不能等闲视之。 (二)服务社会 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先生这样写道,“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有它的独立与自主;大学不能自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著,以烛照社会之方向。”[5]大学之社会服务的功能日益被强化,凸显大学的社会服务当然是十分重要的,这既是大学的责任,同时也可以借此提升大学的办学水平。但我们需要认清大学服务社会的途径。 大学的社会服务有多种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服务,也就是直接以知识创新、技术发明来服务社会,这种服务往往要求大学跟社会紧密接轨;另外一种即间接的服务,大学需要立足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段的社会发展需求来服务社会,这种服务最重要的就是以立足社会长远需求来服务社会,特别是以文化育人,以对知识与真理的渴求来烛照社会,启迪年轻一代的品格,引领社会的精神风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蔡元培先生提出大学不是职业养成所。当然,我们今天要完全回避大学教育的职业取向问题有些不现实,但至少可以说,大学不止是职业养成所。 “一个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一基本的欣赏与把握,同时,他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一种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之执著的心态。”[6]努力拓展大学的思想空间与文化气象,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把个人发展与时代结合,与民族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联结,在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之中开阔自我人格气象,志存高远,涵养大气品格,这实际上是大学服务社会的核心要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