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4)04-0037-10 一、问题的提出 本科教育是研究型大学的基础,是研究型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看,没有一所大学不是以本科教育教学为基础的。如果失去高质量的本科教育的依托,大学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这不仅体现在本科教育质量是形成名校品牌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关系着更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招生与人才培养密不可分,招生必须服务于人才培养。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决定了大学应该招收什么样的学生。反之,生源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鉴于研究型大学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以及生源质量在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所起的基础性作用,研究型大学招生选拔工作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当前的自主招生实践中,研究型大学对于学生的素质评价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分数至上”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方面自主笔试成绩仍是最有分量的指标,另一方面,即使通过了自主招生考核,较好的高考成绩仍不可或缺。其次,高校自主招生标准趋同化严重,缺乏特色。大多数试点高校在招生过程中仍以智力要素为主,忽视了对决定个体发展更为重要的素质(如心理素质、性格特征以及道德品质)的考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型大学进一步提升生源质量的空间。第三,注重对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察,忽视对其潜在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考察。第四,在选拔方法与测评手段的应用上,忽视了人才评价技术的合理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上述问题的产生,除高校招生自主权受到各种因素限制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本科自主招生标准素质模型理论来指导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实践。本文采取定量化的实证研究方法,探索并验证研究型大学本科自主招生标准素质模型,并从多个视角提出基于该素质模型的应用建议,以期为我国研究型大学自主招生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进而提高高校的生源质量。 二、研究文献 在美国,国家成人及经验委员会与McClelland合作着手研究如何改进选拔学生进入高等学府的标准,即不再运用传统的学业成绩,而是用学生是否具有在高等学府中取得成功的潜力(即在高等学府中所需要的胜任力)来选拔学生,得到了11项胜任力以及用来评价这11项能力的编码系统。这11项原则胜任力为:主动性、领导能力、毅力、影响技能、创造性、自信心、计划能力、人际判断、批判性思维、反应性以及情绪稳定性。20世纪90年代美国大学依据就业趋势对申请者的素质提出建议:协作能力、创新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听的能力、设立目标的能力、组织效益等。[1] 国内学者和招生管理工作者也对自主招生标准问题进行了研究。赵桂敏(2007)认为研究型大学应招收未来的知识创新者、综合素质基础的社会服务者和领导者、多元智能方面的特长者、多元文化的学生集体,以培育更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精英人才。[2]李占伦(2007)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评价考生的综合素质,这种素质不仅仅表现为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应用和创造,更表现为理想盼求、责任意识、品德操守、心智潜能。[3]孙中涛(2008)认为研究型大学招生既要看考试成绩,同时也要参考其他因素,如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思想品德和特长等,既要将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招进大学,也要把有特长的偏才、怪才们招进大学,通过因材施教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多种人才,同时,也可以避免饱受社会抨击的“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4]杨悦、孟芊(2010)认为自主招生考试应当知识考察与能力考察相结合,以高中教学内容为主,通过灵活的试题,透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想象力、创造力、综合决策、视野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能力。[5]唐玉生(2010)认为研究型大学招生不应该单一以学业成绩为考核手段,而更应注重考察学生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综合因素。[6]孟令国、张继平(2011)通过对哈佛大学和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在招生标准上,哈佛招生注重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数理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及领导、交际等方面的能力。复旦对此虽有侧重,但更看重学生测试成绩,“复旦水平测试”立足高考科目,检测学生“受教育”程度,是对学生文化水平的一种强调。[7]刘清华(2013)认为,高水平大学招生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是相对于单项评价或单项评价内部的综合评价而言,它指向的是人的身心整体成长发展,是人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认知、情感态度、人格特征、实践能力的整体发展,是个体与自然世界、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共生,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习得,更不是简单化地把统一考试测量结果当唯一评价结果直接用于对学生的招生录取,从而避免基础教育长期不能摆脱的智育至上的发展观。[8]但现有的研究不够系统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性研究成果较少;第二,以定性的规范化研究为主,定量化的实证研究成果较少;第三,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对素质模型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不多见。因此,本研究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