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长期困扰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特别是用人机制的瓶颈性因素进一步凸显。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快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步伐。深入推进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也不可避免地被提上教育综合改革的日程。 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进程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渐进式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走过了20多年风雨历程。梳理改革的脉络和进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政府简政放权,高校自主管理,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打破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改革的策略和路径是自下而上,发展到政府部门与高校共同推进;由点到面,从少数学校、个别领域的探索发展到全方位改革,形成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第一次高潮。这一阶段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推进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教育部陆续向学校下放多项人事管理权限,从具体事务的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直属高校内部积极探索校院系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管理模式,实行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扩大校内薪酬分配自主权;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部属高校和北京市所属高校率先推进以人事分配改革为重点的高校内部管理改革。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成效是开始落实高校人事分配自主权,推动从政府直接管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政府间接管理、学校自主管理的转变。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10年左右时间。这一阶段改革重点是高校用人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改革,逐步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深刻转变。这个阶段国家层面具有标志意义的举措,一是1998年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这一革命性的改革举措,不仅在高校人才引进领域具有开创性,而且在“象牙塔”内再次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带动了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二是教育部及时召开全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座谈会,并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两个关于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有力地促进改革在更大的广度深度上展开。之后,随着“985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高校大力推进编制管理、岗位管理、人员聘用、薪酬分配改革,教育部在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五所高校部署职员改革试点。高校改革以其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第三阶段:自2006年开始至今。这一阶段改革强调完善机制制度,强调高校岗位管理与聘用制改革结合,与转换用人机制结合,与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结合。高校进一步实行岗位分类管理,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和聘用制,加强合同管理,探索多种分配激励方式,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改革校内管理体制,推进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一是浙江大学等高校率先探索教师分类管理,根据不同岗位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二是高层次人才计划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面向全球延揽人才,带动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年薪制探索、协议用工和合同管理等一系列用人机制改革举措。高校普遍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办学特色,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持与培养体系。高校人事管理站在更高平台上,具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开始实现从封闭的人事管理到开放的人力资源国际化配置的深刻转变。 在事业单位整体改革相对滞后的情况下,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总是由于内在的发展驱动而率先发起和推进。20多年来,改革掀起三次高潮,磕磕绊绊,艰难曲折,但总体上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顺应改革开放历史潮流,也反映了高校改革发展的规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如此,由于内在动力和外部约束,高校人事改革还只是一个有限目标,远没有达到充分和完善的程度。特别是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在局部领域有停滞不前甚至不进则退的可能。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任重道远。 二、新阶段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显著特点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当前高等教育进入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深水区,也是矛盾的凸现期。深入思考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阶段性特征,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把握改革的大方向和有效的推进策略。 适应时代赋予大学的使命和国家战略需要,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要更加强调自主性和公共性的平衡。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普遍存在政事不分、人浮于事、权利义务不对等、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效率低下。但在放权搞活的同时又容易走向另一端,公益性模糊了、公共服务质量不高。不断增强公立高校的自主性和公共性,既要激发大学的活力,又不能损害大学的公益性,这是新时期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显著特点和总趋势。公立高校的属性特点影响到公立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选择。高等学校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政府不能将其完全推向市场;高校人才市场也不应该是完全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教师队伍具有有限竞争、适度开放、有序流动和相对稳定的特点。这就是在竞争、严格考核评价和有期限聘任的同时,要有终身教职制度的原因。 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要更加强调理性和精细。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高等教育也正在从规模扩张逐步转向内涵发展阶段。同时,教师由学术群体逐步成为职业群体,教师群体由单一同质化趋向异质化,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人事管理转向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大的方向已经明确,也积累了许多成熟经验。总体而言,下一步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越来越趋于理性。主要是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制度建设和精细化管理,优化配置方式,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高校人事改革不是追求大变革、大转折,大破大立,重起炉灶,而是先立后破,坚持不懈、稳扎稳打,不断巩固扩大改革成果,促进学校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