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4)06-0069-08 2013年11月以来,乌克兰的发展道路问题深刻影响了国际格局的变动。随着2014年3月21日普京签署法令,俄罗斯接纳克里米亚成为新的联邦主体,乌克兰事件最终成为冷战后国际格局基本矛盾演变的归结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超级大国的地位旁落,这对于横跨欧亚两大陆、怀有救世思想的俄罗斯民族而言是难以接受的。重新崛起的欧亚强国梦一直都是俄罗斯社会最具广泛共识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梦想,从叶利钦时代到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进行了孜孜不倦的追求。欧亚战略则是实现俄罗斯梦的理念载体。所谓欧亚战略就是指俄罗斯要维护在独联体的势力范围,寻求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一体化,尤其是实现三个斯拉夫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重新一体化。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战略则是要遏制俄罗斯的欧亚战略,西方认为这是所谓俄罗斯帝国思维,致力于巩固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地区的现状。因此,俄罗斯与西方在独联体地区的矛盾是结构性的,这种结构性的利益冲突成为冷战后国际格局变动中的基本矛盾。而无论是俄罗斯的欧亚战略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战略,乌克兰都是具有巨大战略意义的关键一环,换句话说,欧亚战略与西方战略都难以承受失去乌克兰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当2013年11月按照原计划乌克兰要签署具有脱俄入欧象征意义的欧盟联系国协议时,乌克兰一国的事情就不可避免地演变成了俄罗斯与西方的战略之争、国际格局之争,处于夹缝中的乌克兰在发展道路问题上也就必然面临大国博弈,出现社会危机也是难以避免的。单就俄罗斯而言,如果乌克兰脱俄入欧,那么俄罗斯的欧亚战略就难以实现,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也因而面临挑战。那么,如何认识俄罗斯的欧亚战略?欧亚战略又对中俄关系有什么影响?这是本文想要讨论的问题。 一、俄罗斯欧亚战略的历史与现实 俄罗斯在国际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始终是俄罗斯发展道路的核心问题。只有在自我国际定位明确的前提下,俄罗斯领导层才制定相应的大政方针。而欧亚战略就集中体现了俄罗斯精英阶层的时代观和国际政治观,这构成了当代俄罗斯国家身份认同的基础。 一般而言,国际关系中现实派主要从权力斗争、结盟以及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的角度看待世界;自由派更注重从通过贸易、谈判和国际机构加强合作和互相依赖的角度看世界;建构派则要求从建设性或认同感的角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形成各国人民看法和认同感的信仰——理念、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角度看待世界。[1]然而,俄罗斯的发展道路与国家认同具有特殊性。在后苏联空间其他国家的眼里,俄罗斯作为帝国形象被感觉和认知。俄罗斯作为这些国家的他者,促成他们沿着去俄化的主线完成自身身份认同,通过在政治文化结构上认同西方而试图摆脱俄罗斯的控制。但是对于俄罗斯而言,构建其内外空间观却缺乏一个可以和其现代国家身份相匹配的认知上的他者。这与俄罗斯的地理空间、历史文化与现实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 俄罗斯不仅是欧洲,而且是亚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它的西部位于欧洲,东南部又地处亚洲。俄罗斯没有太多天然边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曾面临来自各个方向的安全威胁:南有蒙古人,东有土耳其人,北面和西面有波兰、立陶宛、瑞典、法国和德国人。地理位置决定了俄罗斯的两难宿命:它究竟是欧洲国家还是亚洲国家?还是介于两者的桥梁?俄罗斯传统文化是否融合了两种文明的特点?鞑靼蒙古的统治让这种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尽管整个基辅罗斯都处于欧洲的发展轨迹中,但在蒙古骑兵的铁蹄踏入后,俄罗斯脱离欧洲数百年,并错过了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从19世纪初起,俄国与西方的关系就成为俄罗斯政治哲学的永恒问题。19世纪表现为斯拉夫派和西欧派之间的论战。苏联解体后则体现了大西洋主义和欧亚主义的交锋。[2]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度信奉大西洋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政策全面倒向西方。但由于经济政策的失误,俄罗斯经济转型并不顺利,而寡头经济的强化进一步刺激了权力与资本关系的调整。调整的结果是政治权力压过资本权力,国家政权的力量成为俄罗斯改革的主导力量。民众要稳定求发展,主权民主理念顺势而出。与主权民主理念相互呼应,俄罗斯社会的普遍看法是既不能一味靠向西方,也不能闭关锁国,由此普京政权开始利用欧亚主义意识形态来把俄罗斯以一种类似于帝国的形式投射到东欧和中亚。 俄罗斯政治评论家、欧亚社会政治运动的领导人杜金认为,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体系中,俄罗斯对外政策有西方化、苏联化和欧亚主义三种选择。西方化指俄罗斯加入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用地缘政治主权方面的让步换取其他方面的优厚条件。但是,这条路实质上否认了俄罗斯的大国外交战略,导致俄罗斯国际地位下降。苏联化指建立一个封闭体系,苏联式的对外政策卷土重来,这种立场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无异于自我倒退。因此,俄罗斯需要选择欧亚主义战略,这一战略着眼的是多极世界,是一种积极的战略。[3] 可以说,北约东欧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以及由此俄罗斯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进一步推动了俄罗斯欧亚战略的出现。正如牛津大学教授迈克·格兰所说,苏联解体导致俄罗斯失去了在东欧的势力范围,领土重回彼得一世扩张前的范围。在国际关系领域,俄罗斯失去了作为美国主要竞争对手的地位,在就巴尔干局势、北约扩大等直接关系到俄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时,俄罗斯的意见常常被忽略。这种反差让俄罗斯人感到屈辱。俄罗斯陷入帝国后遗症的怪圈中。在普京上台执政的最初几年,俄罗斯致力于政治稳定,自我意识的重要性退居次要。随着经济实力的恢复,政治局势得到稳定,俄罗斯开始思考自身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在这一时期,自我意识开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努力确立对独联体国家的控制权,构建俄罗斯的欧亚战略,逐渐成为俄罗斯社会的共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