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14)03-0005-05 从2011年2月初到2011年10月底,利比亚发生的“突变”如果不是身处媒体时代而那样地接近,那么至少会给人们带来意外和惊叹。2011年3月31日,北约正式对外宣布对利比亚采取“联合保护者行动”,除武器禁运、强制执行“禁飞区”行动外,又增加了保护民众及其安全行动。[1]北约的“联合保护者行动”在经历了同盟内部不那么“明显”的争论及利比亚领导人最后毙命的阶段后,于10月31日正式结束。应该说,此次军事行动是北约历次域外行动中最为完整和顺利的一次,可以暂时克服同盟内部的生存危机,增强同盟的内聚力。不过,利比亚模式并非完美无瑕,欧美同盟内部,特别是主要大国之间的纷争,在此次行动中不时上演。 一、北约参与利比亚行动的进程 1.全面参与前的行动 2011年2月17日,利比亚班加西发生民众暴乱之后,利比亚局势迅速恶化。2月2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970号决议,决定对利比亚实施武器禁运,冻结利比亚领导人的个人财产,禁止利比亚高级官员国外旅游。[2]3月17日,联合国第1973号决议授权会员国及地区性组织采取“任何必要的措施”保护利比亚民众的安全。[3]22日,北约做出反应,对利比亚实施武器禁运,作为以美英法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展“奥德赛黎明行动”的有效支撑。24日,北约决定在利比亚执行“禁飞区”的巡逻和监控任务。27日,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宣布,北约盟国将全面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借以消除卡扎菲政权可能对平民及平民区的进攻危险。 概而论之,在全面介入利比亚行动前,北约的态度由置身事外的相对中立和旁观逐渐转变为积极斡旋和主动参与。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除了借助于危机管理的基本手段而努力协调各方立场、借助其他国际性组织影响利比亚局势的走向外,北约的主要视角转移到疏远卡扎菲盟国的行动上来。北约的核心行动实质上转向强制卡扎菲“屈服”和保证不对平民及平民区的安全构成威胁的轨道上,这种逐渐强硬的态度相继以谴责、禁运、禁飞为辅助行动,并以军事部署及空袭准备为基本导向,最终上升为全面参与后的武力干涉行动。 2.全面参与后的行动 2011年3月31日,北约的空中力量和海上力量开始履行所谓保护利比亚平民及平民区安全的使命。此后北约选择了步步为营、扎实推进的作战策略。在军事支持行动不能立刻奏效的情势下,转而诉诸政治、外交及宣传工具,从心理上和民意上争取较大的支持,最根本的是协助和壮大反卡扎菲的力量。 4月14日,北约盟国及一些非捐助国的外长们在柏林召开会议,他们承诺动用任何可能的资源,以实现联合国的授权要求:结束所有针对利比亚民众及其聚集区的攻击;卡扎菲政权撤回所有军事及准军事部队。[4]柏林会议的基调为北约的深入行动提供了指导方针。在卡扎菲无法承兑这些要求的情形下,北约的力量发挥了作用。关闭航空,封锁海域,武装反政府力量,加大打击卡扎菲政府的重要军事设施和目标。8月22日,正值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被反政府军攻陷之时,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重申北约将致力于保护利比亚人民的安全,同时希望利比亚民众自由和平地掌握他们的未来。他指出,只有在利比亚当局要求及北约认为必要的情况下,北约才考虑参与冲突后的各项行动。[5]他的讲话预示着利比亚的战事行将结束,卡扎菲时代即将过去。 10月6日,在北约国防部长会议上作总结报告时,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指明,北约“以正确的方式和正确的理由做出了正确的事情”后,将同联合国及利比亚合法政权协作结束各项行动。[6]10月28日,北约发表正式声明,决定终止利比亚的行动。11月1日,北约的机载报警与控制系统开始撤回到它们位于德国的空军基地,而其他类型的飞机、舰船及潜艇也直接撤回其祖国。至此,北约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正式结束。 盘点北约参与利比亚战争的历程,不难发现,它主要执行了三个方面的行动:一是实施武器禁运;二是强制执行“禁飞区”使命;三是以对平民及平民区的安全威胁为由,发动了一轮轮空袭。 自开展行动以来,北约的空中力量总共发动了26500次行动,包括9700多次的军事打击行动。[7]在利比亚冲突爆发的进程中,北约采取一种使命升级的典型策略,它的作用也相应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初始阶段,北约对利比亚内部冲突保持观望甚至近乎中立的姿态。此后,随着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生效及多国部队参与空袭利比亚行动的展开,北约的态度开始转变,关闭了它与的黎波里之间的通道,转而支持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在26000多次的飞行行动中,北约的空中部队摧毁或破坏了利比亚政府军的5000多处军事目标,严重削弱了卡扎菲政权的反击能力。与此同时,法国和英国向反政府军提供资金、武器及军事训练的帮助,并且派遣地面特殊部队直接支持反政府力量。[8]总之,在美国“限制”其行动空间的前提下,北约仍取得了利比亚行动的阶段性成果。 二、利比亚模式的主要特征 1.领导方式和实施策略发生了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