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西方学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热衷于细小、专门问题的“一门深入”。随着深入的不断展开,细小的研究领域又演变成了庞大的、气势恢宏的分支领域。对概念问题的研究就是如此。本来,概念的本质、起源以及如何反映一般、共相等问题,是传统形而上学的一个狭小的研究课题。然而,分析哲学诞生之后,由于认知科学、心灵哲学、逻辑学、语言哲学等学科的介入,传统的概念研究演变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研究领域,常被冠之以“概念理论”(theory of concepts)。它既小又大,成了一个集形而上学问题、本体论问题、本原问题、心灵哲学问题、语义学问题、逻辑学问题、认识论问题、心理学问题、个体化问题、发生学问题等于一体的,新的理论荟萃并层出不穷的,极为活跃的分支领域。传统的问题仍受青睐,但具有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如共相、概念的本体论地位问题由于新的科学发现和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语言游戏”等思想的广泛被认可,表现为这样的问题:在什么意义上说有共相、共性?概念的拥有或获得条件是什么?是怎样被个体化的?等等。①限于篇幅,我们这里不泛泛讨论全部概念理论,只拟就其中围绕概念起源问题所展开的争论以及所出现的有借鉴价值的新的理论作一些考察和分析。 这里所说的概念起源问题主要指概念的种系和个体发生问题,即人们是如何形成或获得概念的。这个问题似乎已为传统哲学解决了,例如已有这样天经地义、不言而喻的结论:一个概念反映的就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性质、特点,它是通过人们对个性中的共性的分析、抽象、概括、综合等思维过程而形成的。然而,新的研究有这样的发现:作为概念之对象的共相、共性根本没有本体论地位,因为实在世界中存在的只是类似于家族成员的相似性的性质。微观物理学也告诉我们:同属一个类别的任何两个粒子中都找不到共同的东西,同样,从定量的、精确的角度说,同属一个类别的宏观物体也不存在传统哲学所说的那种共同性。这一看法在哲学上的表现就是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论和普通语义学的“非同原理”(自然界没有两个事件是相同的)等理论的提出和流行。既然不存在原先所设想的共相和共性,又怎么可能对之作出抽象概括呢?另外,大量的心理学实验也告诉人们:儿童在把通过一个实例学到的词用到同类对象中的任一对象时,他便被证明有了范畴化或形成概念的能力,很显然,他的概念形成并未遵循传统哲学所规定的模式。为了回应这些反常,解决理论与事实的矛盾,一系列新的概念起源理论纷纷脱颖而出。 原型论、典型论与定型论 这些概念理论不同于传统概念理论的最突出特点是不承认概念是抽象概括的结果。这样的结论并非任意而为,而是得益于新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大量实验和理论研究有力证明:不同概念的形成方式是不一样的,许多概念并不是按照从个别到一般的路径产生出来的,有些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经过抽象综合之类的理性思维过程。另外,在范畴化研究中,人们沿着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学说做进一步探讨,惊奇地发现:基于相似性认识和判断也能形成概念。这一发现被认为对弄清概念结构和本质有重要的意义。原型论、典型论和定型论就是在这些反叛式研究中诞生出来的理论。它们对于否定的方面的看法基本相同,如都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共相或共同性,因此概念反映的对象不可能是共相,从形成过程与方式上说,概念不可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至少许多概念是这样;在肯定方面的看法也有相似性,即都认为,概念是表示一类对象的心理表征,抓住的是对象中的家族相似性的方面,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特征的考察、转化而形成的。不同在于,原型论认为,作为概念形成基础的事例是原型(prototype),而后两种理论则分别认为,其基础是典型(examplar)和定型(stereotype)。这三个词在译成中文时虽只一字之差,但三种理论的具体内容还是不能等量齐观的。 先看原型论。其倡导者主要是认知心理学家,当然也有哲学家,如G.Lakoff、E.Rosch、Mervis、J.A.Hampton等。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人们在对一些对象分类时,依据的是事物的典型特征或最好的事例。这里的特征指的是对象的特征,或那些特征的心理表征。例如鸟这一对象的特征是:有翅、能飞、有毛、吃虫等。这里所说的最好或典型特征不同于传统概念论所说的定义特征,因为前者像诊断病疾时所依据的症状特征一样,是具体个别的,而后者由于作为属差出现因而带有一定的抽象性。从统计上说,前者的发生频率高,而且它们对于范畴成员来说带有偶然性。每一特征都根据其主观重要性被赋予了不同的权重,如有翅的值可能高于能吃虫的值,如果是这样,有翅就是最好的例子,亦即原型。许多概念就是据此而建立的,例如儿童一看到一个动物有翅就会把它当作鸟,这说明他有关于鸟的概念,而这个概念抓住的就是有翅这个最好的特征。当然有的人的概念所依赖的原型不是一个特征,而是一组特征或特征的集合。根据原型论的最简单的版本,原型只是一连串特征。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