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东扩计划于1994年1月正式提出后,逐渐加快了实施步伐, 面对西方咄咄逼人的进逼,俄罗斯外交进行政策调整,力求阻遏北约东扩的势头,维护俄罗斯的安全利益。 一 北约东扩集中地表现出美俄关系既对话、又对抗,既合作、又竞争的复杂多变的特征。 美国在后冷战时期仍以欧洲作为全球战略的一个重点。为了防止俄罗斯东山再起,美国主张在欧洲建构以美国起主导作用的北约为核心的地区安全机制,然后吸收俄罗斯加入,将俄纳入西方操控管理的国际体系中,规范俄的发展方向。 俄罗斯则主张以“一国一票制”的欧安会作为欧洲安全机制的基本框架,而北约和独联体平行在欧安会之下,分别对西、东欧洲行使维持和平的职责。 这就是美国的“北约中心”论和俄罗斯的“欧安会主体论”,两种战略构想的对立反映了美、俄国家安全利益和外交战略的差异和争夺的焦点。 俄罗斯认为,北约东扩将西方军事力量东移至俄罗斯西部边界,填补苏联解体后中东欧地区的“安全真空”,对俄罗斯安全构成直接的威胁。因此对北约东扩一直表示强烈反对。但由于俄罗斯国际地位下降,综合国力削弱,它也很清楚地知道无力从正面阻止北约东扩,因此它希望通过谈判使“俄罗斯因素”在北约东扩进程的每一步都发挥作用,尽量迟缓北约东扩的步伐,减轻北约东扩给俄罗斯造成的军事压力和利益损害。 1996年,北约东扩步伐加快。北约首脑会议讨论了首批加入北约的东欧国家的名单。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竞选中公开提出北约接纳首批东欧国家的最后期限应为1997年7月。美国当时的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与12 个要求加入北约的中东欧国家的外长开会时表示:美国将不顾俄罗斯的反对,支持他们加入北约。 为了应付这一迫在眉睫的威胁,1997年1月1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召集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外长普里马科夫、总统办公厅主任丘拜斯,议定了对付北约东扩的政策要点:1.除非北约东扩包括俄国,否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扩大到俄境;2.加入北的新成员国不应成为北约的军事基地;3.北约不应在任何新成员国境内部署核武器;4.北约在吸收第一批和第二批成员之间应间隔几年;5.北约第二阶段的扩大应让俄国参加讨论;6.推进俄与白俄罗斯的统一;7.与中国建立反西方联盟;放弃军备控制协议作为具有威胁力的牌。〔1〕 当然上述政策要点只是一份供选择用的“菜单”,并非必须实施的政策方针和措施。 2月,俄外长普里马科夫赴布鲁塞尔,会见北约秘书长索拉纳, 提交了4份俄对北约东扩的政策立场的文件。3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赫尔辛基会见美国总统克林顿,并发表了联合声明。双方都作出了一定的妥协和让步。 美国为首的北约不能无视俄罗斯的反对,希望通过有限的让步换取俄罗斯承认北约东扩。这些让步主要是经济上的,如:同意俄参加七国首脑会议,向俄提供经济援助,帮助俄完成市场经济的改革,促成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在北约东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俄罗斯只能默认这一事实,同意减少反对北约的强硬言论,同意将来的北约——俄罗斯宪章不必非由各国议会批准,仅由各国政府签署即可,即这份文件不必具有法律效力,仅具有政治效力就行了。〔2〕 但是双方未能就前苏联各共和国是否加入北约的问题达成一致,俄对北约东扩的“默认”也不等于“赞成”或“支持”。赫尔辛基会议后,俄罗斯采取了新的策略以应付北约东扩造成的威胁。 二 俄罗斯要求对北约东扩拥有否决权,遭到拒绝是意料中事;退而求其次,要求北约——俄罗斯宪章具有法律约束力,也未获认可;只能坚持上述文件必须具有政治约束力,特别要求北约保证。1.不在新成员国境内部署核武器;2.不在与俄接壤的新成员国建立军事设施驻扎常备军。 而北约只是说它目前还没有这种意向,计划在新接纳的成员国部署核武器,也认为没这个必要,也不会在未受到军事威胁的情况下,在新成员国部署军队。〔3〕但它不肯作出永久性承诺, 更不想形成有约束力的文件束缚自己的手脚。 就上述问题俄与北约自1997年1月开始进行秘密会谈,经过5轮谈判,双方在98%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但在2 %与安全有关的问题上还存在分歧。即:1.俄要北约明确承担不在新成员国部署核武器的义务;2.北约不得在新成员国部署“非常重要的战斗力量”(即人数4000人、旅一级以上的军队);3.北约不得在新成员国建立军备仓库;4.修改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使之符合当前地缘政治的现实。〔4〕 直到5月中旬的第6轮会谈,双方才达成一致意见,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达成了“北约——俄罗斯关于相互关系、合作与安全基础文件”。这份20页的文件包括引言、双边关系基本原则、合作机制、合作内容和军事安排等五个部分。 从文件内容看,北约同意设立“北约—俄罗斯联合常设理事会”,由双方外交和国防部长组成,每年至少会晤2次, 双方大使每日至少会晤1次,俄向北约派驻1名大使领导的常设联络小组,以保证双边协商的连续性和制度化。双方协商的问题包括:维持地区和平、预防外交、冲突管理军事理论、军备控制、核不扩散、环境保护、紧急救助、科研活动等,范围相当广泛。这将意味着俄罗斯在一定程度上对涉及自身的北约决策有了参与权、建议权、发言权,当然还不是“否决权”。